
南都訊 外貿新業态發展加速,跨境電商規模增長,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同意在鄂爾多斯等27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複》(下稱《批複》)。廣東省八個地級市獲批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下稱跨境電商綜試區),全省21個地級市實作跨境電商綜試區全覆寫。
2021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态新模式的意見》,明确提出紮實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2015年以來,國務院已分五批設立10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覆寫了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東省的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排名第一。最新一批次中,粵東地市汕尾、潮州、揭陽獲批。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對于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發展,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支援措施,最具含金量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跨境電商零售出口“無票免稅”政策,出口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二是跨境電商零售出口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政策;三是通關便利化政策;四是放寬進口監管等。(詳見南都報道“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再擴容27個!廣東又拿了個‘全國第一’”)
廣東省是外貿第一大省。省商務廳資料顯示,2016-2020年,廣東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從228億元增長至1726億元,年均增速65.9%,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
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濟水準仍有差距。粵東靠海,西臨珠三角,百載商埠,華僑遍布四海,經商文化濃厚。制鞋、玩具、陶瓷、婚紗等輕工業品類齊備,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近年,疫情令全球供應鍊運轉不暢,讓供求關系變化加速。線上跨國做生意、開設獨立站和海外倉等成為新常态,跨境電商重塑着“世界工廠”的産業帶。
潮州市統計局1月資料披露,全市全年實作貨物進出口總額241.47億元,同比增長32.7%,兩年平均增長5.8%。主要出口産品保持較好增長,其中陶瓷産品、食品、機電産品、鞋靴、服裝及衣着附件、塑膠制品等商品出口額同比分别增長32.9%、18.5%、36.8%、21.7%、22.6%和17.4%。
另據《揭陽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該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揭陽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培育了“中國淘寶鎮”35個、“中國淘寶村”121個。2020年9月,該市首個跨境電商園投入使用,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由2015年的78.9%上升到85.4%,對新興市場出口占比超過七成。
2021年12月2日,廣東省政府官網釋出《關于推進跨境電商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提出引導企業用好跨境電商零售出口增值稅、消費稅免稅政策和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積極推動完善跨境電商B2B出口增值稅和所得稅稅收政策,為開展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業務的企業提供涉稅輔導個性化服務。
在加強跨境電商産業園區建設方面,上述措施提出,制定跨境電商産業園區建設标準,建設3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跨境電商産業園,入駐及服務企業數達10萬家。園區重點引入報關清關、支付結算、稅務保險、軟體開發、大資料分析等服務型企業,建強跨境電商産業生态,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一站式服務。
“跨境電子商務是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外貿新業态,仍處于高速發展期。新設一批綜合試驗區,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态新模式,有利于激發外貿主體活力,提升外貿運作效率,穩定外貿産業鍊供應鍊,實作産業數字化和貿易數字化融合。”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近日解讀《批複》時稱。
《人民日報》2021年7月報道稱,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提醒,從國際看,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經濟複蘇存在不确定性。從國内看,中國外貿企業面臨四大突出困難,一是國際海運效率低、價格高;二是人民币匯率波動加大,企業出現了“有單不敢接、出口不盈利”的現象;三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提高企業成本;四是部分地區招工難、用工貴。
據海關統計,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規模5年增長近10倍,2021年進出口額達1.98萬億元人民币,增長15%。
除廣東省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江蘇、浙江兩省也實作全覆寫。《批複》要求,商務部要牽頭做好統籌協調、跟蹤分析和指導服務,建立健全評估和退出機制,定期開展評估,促進優勝劣汰。
采寫:南都記者 黃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