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作者:每日

視訊加載中...

新華網西甯2月11日電(魚昊)“河湟兒女寫新篇,小康大道随心願。民族團結一家親,步調一緻勇向前……”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皮影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我們向前進》。新華網 潘彬彬 攝

2月9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皮影戲劇團的演職人員正在錄制皮影戲。

化隆縣紮巴鎮皮影戲劇團2021年6月組建,由最初的4人發展為現在的16人,劇團不僅有花甲老人,還有年輕人參與。“劇團組建後,我們把原有的傳統戲進行改編,通過創新皮影戲劇本,用通俗易懂的唱法獻給觀衆,一些經典的老戲曲、紅色歌曲經過創意改編後更接地氣、更有溫度,也能激發群衆更多共鳴。”化隆縣文體旅遊局文化産業辦主任、皮影戲劇團編導閃衛平說。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2月9日,化隆縣紮巴鎮皮影戲劇團的演職人員在演出皮影戲。新華網 潘彬彬 攝

“噔噔蹬蹬锵锵锵……”伴随着激昂的鑼鼓聲和歡快的二胡聲,皮影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我們向前進》開始錄制。隻見舞台上燈光一亮,演職人員手提皮影挑、抵、推、拉、抖、搖,光影變換中,動靜之間,将皮影戲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緻。大家一邊操縱着各色人物,一邊用青海方言和皮影戲陽腔曲調開始“唱”述故事。

閃衛平說,原本劇團定的春節期間為群衆帶來幾場演出,但由于疫情防控,劇團線下表演改為線上展演,錄制的視訊後期将線上上平台播出。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化隆縣紮巴鎮皮影戲劇團制作的皮影人物。新華網 潘彬彬 攝

皮影戲俗稱“燈影子”,在大陸擁有上千年的曆史。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2月9日,金文錄在雕刻皮影人物。新華網 潘彬彬 攝

别看小小的一張皮影人,制作方法非常講究。一般選用黃牛或白牛皮,從“泡皮子”開始,經過15天“腌制”,挂在陰涼處固定,再進行“鏟皮子”,将最亮的皮子取出,根據皮影手藝人的創意手稿畫進行雕刻、修正、上色、上火磚,最後再将皮影人物進行各個關節的連接配接群組裝,一個活靈活現的皮影人就算制作完成。“雕刻環節最重要,我們叫‘皮走刀不走’,這考驗着皮影藝人的技術,手不能抖,線條精準,每一刀下去都要又穩又準,否則一張皮子就浪費了。”65歲的皮影手工藝人金文錄告訴記者。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2月9日,化隆縣紮巴鎮皮影戲劇團演職人員馬永香在為皮影人物上色。新華網 潘彬彬 攝

金文錄是化隆縣紮巴鎮雙格達村的村民,從事皮影這一行有近40年的時間。“希望我能把我這些手藝傳給更多的年輕人,将來靠他們傳承青海的皮影藝術,我想這也許是每個老皮影藝人的心願吧。”金文錄說,如今的皮影戲加入了更多現代元素,從傳統皮影戲到皮雕作品,再到現在的皮影舞,融入了許多皮影藝人的創作心血,他們不僅要傳承藝術,還要創新發展,讓皮影戲更具魅力,散發時代光芒。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在皮影制作間内,金文錄拿着畫針小心翼翼地勾勒皮影人物畫像,緊接着他拿起雕刀進行細節處理。金文錄指着面前的《水浒傳》皮雕作品說,這部作品是他們皮影劇團成員耗時2年制作出來的。“皮雕作品的人物制作要比皮影戲裡的人物更加精細,無論從選材到制作,還是最後的上色成型,都有着十分嚴格的要求。做好的皮雕還要粘到紙上,加上工藝,最終形成一幅完整的皮雕作品。”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皮雕作品《水浒傳》。新華網 潘彬彬 攝

閃衛平介紹,惟妙惟肖的《水浒傳》皮雕作品是皮影劇團打造的文創産品,也是劇團成立後将皮影戲融入現代元素的一次嘗試。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皮影舞《新春喜洋洋》排練現場。新華網 潘彬彬 攝

這邊還在制作皮影人物,那邊舞蹈教室已經響起了歡快的樂曲。談話間,劇團演職人員已經換好了演出服,皮影舞《新春喜洋洋》即将開始。隻見劇團演職人員拿着手中的道具跳起來,一颦一笑中傳遞着歡樂,也表達着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年味裡的非遺丨青海化隆的這支皮影劇團“皮”出了新花樣

皮影舞《新春喜洋洋》也是經過劇團演職人員編排而成的節目,他們從皮影幕後走到了台前,展示自己一專多能的本領。閃衛平表示,他們用這種接地氣、營造氛圍的方式宣傳着皮影藝術,并且得到了老百姓的一緻好評。“我們每個人都肩負着傳承非遺藝術的職責,今後還有很長時間,我們要在皮影這條路上走很久,也許有荊棘相伴,但我相信最終充滿無限光明。”閃衛平說。(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