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作者:每日

视频加载中...

新华网西宁2月11日电(鱼昊)“河湟儿女写新篇,小康大道随心愿。民族团结一家亲,步调一致勇向前……”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皮影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我们向前进》。新华网 潘彬彬 摄

2月9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皮影戏剧团的演职人员正在录制皮影戏。

化隆县扎巴镇皮影戏剧团2021年6月组建,由最初的4人发展为现在的16人,剧团不仅有花甲老人,还有年轻人参与。“剧团组建后,我们把原有的传统戏进行改编,通过创新皮影戏剧本,用通俗易懂的唱法献给观众,一些经典的老戏曲、红色歌曲经过创意改编后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也能激发群众更多共鸣。”化隆县文体旅游局文化产业办主任、皮影戏剧团编导闪卫平说。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2月9日,化隆县扎巴镇皮影戏剧团的演职人员在演出皮影戏。新华网 潘彬彬 摄

“噔噔蹬蹬锵锵锵……”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和欢快的二胡声,皮影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我们向前进》开始录制。只见舞台上灯光一亮,演职人员手提皮影挑、抵、推、拉、抖、摇,光影变换中,动静之间,将皮影戏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一边操纵着各色人物,一边用青海方言和皮影戏阳腔曲调开始“唱”述故事。

闪卫平说,原本剧团定的春节期间为群众带来几场演出,但由于疫情防控,剧团线下表演改为线上展演,录制的视频后期将在线上平台播出。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化隆县扎巴镇皮影戏剧团制作的皮影人物。新华网 潘彬彬 摄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在大陆拥有上千年的历史。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2月9日,金文录在雕刻皮影人物。新华网 潘彬彬 摄

别看小小的一张皮影人,制作方法非常讲究。一般选用黄牛或白牛皮,从“泡皮子”开始,经过15天“腌制”,挂在阴凉处固定,再进行“铲皮子”,将最亮的皮子取出,根据皮影手艺人的创意手稿画进行雕刻、修正、上色、上火砖,最后再将皮影人物进行各个关节的连接和组装,一个活灵活现的皮影人就算制作完成。“雕刻环节最重要,我们叫‘皮走刀不走’,这考验着皮影艺人的技术,手不能抖,线条精准,每一刀下去都要又稳又准,否则一张皮子就浪费了。”65岁的皮影手工艺人金文录告诉记者。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2月9日,化隆县扎巴镇皮影戏剧团演职人员马永香在为皮影人物上色。新华网 潘彬彬 摄

金文录是化隆县扎巴镇双格达村的村民,从事皮影这一行有近40年的时间。“希望我能把我这些手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将来靠他们传承青海的皮影艺术,我想这也许是每个老皮影艺人的心愿吧。”金文录说,如今的皮影戏加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从传统皮影戏到皮雕作品,再到现在的皮影舞,融入了许多皮影艺人的创作心血,他们不仅要传承艺术,还要创新发展,让皮影戏更具魅力,散发时代光芒。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在皮影制作间内,金文录拿着画针小心翼翼地勾勒皮影人物画像,紧接着他拿起雕刀进行细节处理。金文录指着面前的《水浒传》皮雕作品说,这部作品是他们皮影剧团成员耗时2年制作出来的。“皮雕作品的人物制作要比皮影戏里的人物更加精细,无论从选材到制作,还是最后的上色成型,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做好的皮雕还要粘到纸上,加上工艺,最终形成一幅完整的皮雕作品。”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皮雕作品《水浒传》。新华网 潘彬彬 摄

闪卫平介绍,惟妙惟肖的《水浒传》皮雕作品是皮影剧团打造的文创产品,也是剧团成立后将皮影戏融入现代元素的一次尝试。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皮影舞《新春喜洋洋》排练现场。新华网 潘彬彬 摄

这边还在制作皮影人物,那边舞蹈教室已经响起了欢快的乐曲。谈话间,剧团演职人员已经换好了演出服,皮影舞《新春喜洋洋》即将开始。只见剧团演职人员拿着手中的道具跳起来,一颦一笑中传递着欢乐,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年味里的非遗丨青海化隆的这支皮影剧团“皮”出了新花样

皮影舞《新春喜洋洋》也是经过剧团演职人员编排而成的节目,他们从皮影幕后走到了台前,展示自己一专多能的本领。闪卫平表示,他们用这种接地气、营造氛围的方式宣传着皮影艺术,并且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承非遗艺术的职责,今后还有很长时间,我们要在皮影这条路上走很久,也许有荆棘相伴,但我相信最终充满无限光明。”闪卫平说。(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