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槐樹畈”人的心靈史詩——席星荃《祖先的村莊》審美意蘊淺析

讀書|“槐樹畈”人的心靈史詩——席星荃《祖先的村莊》審美意蘊淺析

《祖先的村莊》

席星荃 著

重慶出版社出版

收到席星荃新出的《祖先的村莊》,初讀之後頗感吃驚:它融鬼魅傳說、古老祭祀、神秘巫醫、繁重勞作和青年人執着的文學夢想等内容于一體,寫出了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思。全方位呈現作者故鄉槐樹畈的風土人情、曆史掌故、奇聞轶事與滄桑巨變,悉心勾勒出槐樹畈人的精神圖景。

這是一本具有傳奇色彩的“有意思”的書。其中的鬼魅傳說、古老祭祀和神秘巫醫三部分内容最具吸引力。第一章《在當下的槐樹畈遊走》,寫到麻大爺出現過皮狐子精的老屋,第二位主人不可理喻地搬走了,第三位主人劉支書離奇上吊;《遠眺中的村北田野》,寫到風光無限的混混席老二酒後鬼使神差地徒步追農用車,稀裡糊塗被車軋死;心腸狠毒的順子老婆二妮子遇到黑咕隆咚的鬼影,道士驅鬼辟邪,複原後變成不會笑的呆人;《人、神、鬼共居的村莊》勾勒吊死鬼烘托緊張恐懼的氣氛,還有墳場上失而複得的手套;《門樓上的幻影》寫到“我”看到的門樓牆頭浮現的官帽及升學與落榜的故事……這一系列光怪陸離而無法解釋的現象,營造了陌生化效應,激發了讀者的心理共鳴與情感共振,讀來引人入勝又發人深思。作者在第八章《嬸娘》中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裡有不少事物是人類目前無法了解和解釋的,人類并沒有窮盡自然的一切奧秘。而古人們感覺到了某些奧秘,并遵循了它們……人們至今尚不能解釋,不能了解。我們最簡單的辦法是宣稱它們是迷信。”顯示作者具有較高的寫作功底,谙熟讀者的心理和審美閱讀期待,實作了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文本價值。

這也是一個“有意義”的文本。《嬸娘》對把老人當作幹活的工具、出言不遜的行為進行鞭撻,提出農村孝道倫理缺失的社會問題;揭示了農村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忽略留守老人情感的慰藉和心理感受等社會難題。《鄉村的甜味、鹹味及其他》回顧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豐富多彩,指出當下的孩子多沉溺于手機,不親近大自然,課外生活單一單調,喪失了想象的翅膀,提醒社會高度重視。如此等等,相對于那些風花雪月的散文,席星荃這種帶有批判色彩的文字更具文化底蘊,愈顯難能可貴。

讀者不難發現,《祖先的村莊》營造了濃郁深厚的地域文化氛圍,流露出對農耕田園文化的深情緬懷。書中多次寫到“耕讀傳家”的門匾,而讀書的傳統一直在家族中承傳。《古道、寺廟:遺址與當年風俗》一文中,作者對史書典故信手拈來,顯示出博學多識的專家學者風範。寫到嬸娘作為古老巫醫之術的傳承人(不是巫婆),憑着一半治療一半歌訣和儀式,為鄉親們解除了許多病痛,但巫醫之術卻面臨失傳的境地。《大門前,槐樹下》寫到作者母親的閨蜜曹嬷嬷将赤裸的少年“我”說成“打燈籠”,引發作者原初的羞恥心,而這種羞恥心等到成熟老練之後卻被熊熊燃燒的欲望所替代;多年後,作者去看望年逾九旬的曹嬷嬷,發現她依然保持這種羞恥感。探望曹嬷嬷這一段情同母子、兩人緊緊握手互相審視的場景,簡直精妙絕倫。

在這部散文集中,我們還可以讀到許多溫馨的場景:《物候裡萌發的靈感》是關于作者撰寫對聯的美好回憶,《在草房子裡高聲朗讀》寫課堂上美妙迷人的故事,《祠堂、桃花和詩篇》寫了甯靜優雅的蘇老師夫婦。《心一直跳,一直跳》講述了“我”不小心弄破了打氣筒橡皮,忐忑不安地等待老師處罰,卻等來讓“我”當堂朗讀自己優秀作文的故事;《孤獨的午後,有女來訪》寫“我”作為文學青年到縣劇團改稿,與陌生的美麗女演員邂逅,女演員真誠含蓄的表白動人心弦……

大凡作家寫到親情散文,往往會情動于中。《父親成為祖先——有關父親晚年的日記》寫作者與病中的父親相處的故事,是一篇比較長的親情散文。在該文中,有氣節、重品行,會講演義小說,頗有寫作天賦的父親,因出身成分不好,錯失調到報社,改變命運的機遇。該文酣暢淋漓描摹了病中年老父親的沮喪無助,文中通過回憶“我”與母親合夥“欺負”父親的場景,以及父親去世後夢中與“我”激烈争吵的場景,将自己的愧疚心情漫溢于字裡行間。而堂叔席明清的命運既荒唐又發人深省:建國之初,明清叔響應号召,從東北技校轉到重慶讀四年電力專科學校,但生不逢時,臨畢業時遇上國家裁減城市人員,因成分不好,隻能回槐樹畈過着流浪困窘的生活。書中寫到明清堂叔流浪期間,“半夜敲寡婦的門,被人追打”和“窯主懷疑他跟窯主老婆關系不清楚,企圖半夜謀他性命”的兩則绯聞,讀來頗具黑色幽默和諷刺意味。堂叔五十多歲得到平反,重返工作崗位,卻仍是一個老光棍,讀來又令人十分揪心。

總而言之,《祖先的村莊》多元度展示了作者近四十年在散文創作領域的孜孜追求,将散文、自傳、紀實、民間傳說與曆史探究融于一體,并成功借鑒小說人物寫作、影視蒙太奇等手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跨文體寫作的成功樣本,展現了作者苦心孤詣而新穎獨到的審美追求,無意間完成“有意思”和“有意義”兩種寫作理念兼收并蓄的審美構想,營造出古樸、蒼茫、雄渾的意境,全景式呈現了槐樹畈人數十年來的曆史變遷和精神圖騰,可謂抒寫了一部“槐樹畈人的心靈史詩”。

作者:蔡先進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