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月十五滿族青年男女跳笊籬姑姑舞

正月十五滿族青年男女跳笊籬姑姑舞

作者富察寶仁

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鬧秧歌、鬧元宵之時,滿族青年男女還有會跳傳統的“笊籬姑姑舞”,和“請笊籬姑姑蔔年成”的融彙祭祀與娛樂于一體的民俗活動。

“笊籬”是東北方言,是用柳條或苕條編結成的一種有把、橢圓型并帶縫隙的廚具,滿族人多用其來撈米、撈菜或撈高粱米水飯、苞米大馇子等。為什麼滿族人要跳笊籬姑姑舞、酬神祭祀笊籬姑姑神呢?這裡還有一個優美的傳說。

相傳,那還是老罕王努爾哈赤年輕之時,有一次在山中打獵,偶然救了被虎追趕的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李成梁為了感恩将努爾哈赤收在帳下為跟随。後來,一年正月十五這天,李成梁見到努爾哈赤腳下長有七顆痦子如北鬥七星,認為他有帝王之象會奪取大明王朝的天下,于是便想殺掉他。

當努爾哈赤知道消息之後落荒而逃,但逃跑的途中他也是坎坷不斷,先是大黃狗救他一命,後有烏鴉、喜鵲又救他一命。誰知,努爾哈赤剛剛逃脫兩次劫難,前面又被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攔住去路。努爾哈赤一拍大腿心想:“這下可是真的完啦!”

這時,河邊突然出現了一個一身白衣素褂,白白淨淨的姑娘。但見那姑娘笑道:“不要怕,我送你一船渡河”。說罷便将手中的一個柳條笊籬抛入河中,隻見那小小的笊籬突然變成一隻大船。

努爾哈赤謝過那位白衣姑娘連忙跳上船。白衣姑娘一揮手,那笊籬船飛速前行将努爾哈赤送到了河對岸。努爾哈赤回頭一看,那白衣姑娘已無蹤影。這時,李成梁的兵馬也趕到了,望着洶湧寬闊的大河無計可施隻好回去了。

努爾哈赤逃脫了幾次劫難大難不死,方有了後來的大清王朝,他才當上了清太祖。因為人們不知道那白衣姑娘的姓名,故稱其“笊籬姑姑”;因笊籬姑姑白衣素褂,是以人們又認為她就是姓白。笊籬姑姑救了老罕王努爾哈赤,是以人們每逢正月十五、十六這天,跳笊籬姑姑舞來酬神祭祀笊籬姑姑。

正月十五滿族青年男女跳笊籬姑姑舞

正月十五這天,滿族男女青年人最喜歡的娛樂,那就是跳“笊籬姑舞”。“笊籬姑姑舞”具有濃郁的滿族傳統文化特色。人們先要用新采的柳條擰編一個用來撈飯菜的“笊籬”,再用白毛頭紙或白高麗紙将笊籬的鼓面糊上。之後,在上面畫一個姑娘的漂亮臉蛋,塗上紅色的胭粉、烏黑的頭發,粘上五色彩紙,再給笊籬姑姑帶上個滿族特色的絹花就全部完成了。

手舉“笊籬姑姑”的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子,由于她象征着笊籬姑姑,是以是大家預先選好的一位漂亮端正的姑娘。這個小姑娘畫着紅臉蛋,抹着紅嘴唇,穿着白色新衣盛裝,用雙手擎舉着神聖的笊籬姑姑面具跳着舞着。村中的青年男女和小孩子們,有時圍在笊籬姑姑周圍,有時跟在笊籬姑姑身後,一邊狂舞蹦跳,一邊拍手高唱着《笊籬姑姑歌》:

笊籬姑姑本姓白,

戴着花,背着柴,

唱着跳着上山去,

扭扭達達下山來。

你也拍,我也拍,

拍着手兒跳起來。

……

每喊着唱着一段,大家都會齊喊一聲:“笊籬姑姑來了!”有請笊籬姑姑神之意。就這樣大家狂跳勁舞、呼喊高唱,啥時候跳累了喊累了才宣告結束,有時候晚上要一直跳到篝火熄滅為止。滿族年輕人的狂歌勁舞,将北方漁獵民族粗犷奔放的豪情展現得淋漓盡緻;将滿族人對笊籬姑姑神的崇拜酬謝表達的即虔誠又熱烈。

有的地方滿族青年男女還盛裝打扮,舉着笊籬姑姑上街,與秧歌隊伍一樣舞蹈歡樂。此時的笊籬姑姑舞已超出了祭祀酬神的範疇,成為了一種滿族的唱秧歌,有唱有跳、有歌有舞的鬧元宵民俗娛樂活動。而那《笊籬姑姑歌》唱詞也是優美熱烈:

笊籬姑姑下山來,

十五、十六看燈來。

瓜子臉兒櫻桃口,

高高鼻子杏核眼。

擦的什麼粉?

擦的老官粉。

抹的什麼紅,

抹的蠻子紅。

綠緞大衫花披肩,

粉綢裙子滾金邊。

上繡鴛鴦雙戲水,

金翅鯉魚并蒂蓮。

啥時來,快快快,

扭扭搭搭招人愛。

供饽饽,往上端,

白肉血腸一大盤。

米兒酒,淋漿糕,

玻力葉餅黏豆包。

梳的什麼頭,四散頭;

抹的什麼油,桂花油;

龍鳳簪,左右插;

如意鈎,帶珠花;

紅花、翠花、金銀花;

還有絨乎乎羽毛花。

坐的什麼車,

騾子駕轅花轎車。

清江水、繡河山,

大紅頂子四方鍊;

綠轎圍子紅轎頂,

四個飄帶繡金龍;

雙套馬,賽蛟龍,

四蹄蹬開一溜風。

下山來,幹什麼?

跟着大夥看秧歌。

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滿族還有跪拜笊籬姑姑,向笊籬姑姑問蔔、預測年景收成的俚俗。關于這個俚俗也有一個優美的傳說故事。傳說,笊籬姑姑是個既美麗端莊又聰明勤勞的格格。她見人們生活中撈小根蒜、洋芋絲、蘿蔔塊等蔬菜,撈過水高粱米飯、大馇子粥等米飯時很困難,于是發明了用柳條編結笊籬這種廚房用具。這種笊籬看似很簡單但确是很實用,給每天的廚房中操勞的女人們解決了大問題。

後來下地耕種的男人們,見柳條笊籬很輕很适用,便春耕時用它來選種籽。沒想到用笊籬挑選的種籽竟連年豐收,是以,滿族人留下了用柳條笊籬選種籽的習俗。有時人們種籽已挑選好了,但也要用笊籬再過一遍,以求風調雨順、無蟲災多打糧。人們一邊選種還會一邊念叨着古老的民謠:

笊籬圓,笊籬長, 笊籬姑姑來幫忙。

笊籬姑姑選一遍, 哈勢房(倉房)裡全是糧。

因為笊籬是笊籬姑姑在正月十五時發明的,是以人們在這天祭拜她。由于笊籬姑姑是個年紀輕輕的格格,滿族的大老爺認為自己去祭拜不适合,而年長的婦女則認為笊籬姑姑年輕活潑愛唱愛跳自己也不合适。于是,正月十五這天祭拜笊籬姑姑,與她一起跳笊籬姑姑舞便成了滿族青年男女的事。他(她)們也很高興在這天歡聚一起,縱情歌舞一番,即酬謝了笊籬姑姑神又熱熱鬧鬧地玩耍一回。

正月十五滿族青年男女跳笊籬姑姑舞

早年間,正月十五入夜之後,滿族青年男女在村外籠起篝火,用新柳條編結的笊籬做好美麗的笊籬姑姑瑪虎(面具)。由一個姑娘舉面具裝扮笊籬姑姑,後面跟着列隊而随的大姑娘、小夥子。人們或圍着篝火歌舞或變換隊形穿插,盡情歡舞直至深夜。

這時,會進行一個古老的祈祝儀式,手舉笊籬姑姑面具的姑娘,用笊籬遮住臉默不作聲,大家面對她列隊祭拜,占蔔預測當年的莊稼收成,祈求笊籬姑姑保佑風調雨順又是一個好年景。

祭祀占蔔之後,青年男女們攏旺篝火,接着又圍篝火歡歌勁舞,拍手共同唱着古老的祈祝民謠:

馬糞蛋,驢糞球,笊籬姑姑來磕頭,

驢糞球,馬糞蛋,笊籬姑姑算一算,

大粒黃,小粒強,白苞米呀紅高粱,

南山豆,北坡糧,東菜西瓜紅沙瓢。

滿族男女青年跳的“笊籬姑姑舞”,隐秘着許多滿族傳統文化,象歌詞中所唱“笊籬姑姑本姓白,戴着花,背着柴;唱着跳着上山去,扭扭達達下山來”。滿族是尚白的北方民族,認為“白”是聖潔之色,長白山是滿族人心中的神山聖嶽、是民族的發祥之地。早年間,滿族連過年時貼的春聯也是白色的,故傳說中的笊籬姑姑神白衣素褂又姓白。“唱着跳着上山去,扭扭達達下山來”,展現了滿族是東北的狩獵山林民族。滿族認為他們信仰的各位神祇和已逝去的祖宗神、瞞尼神(英雄神),都住在長白山神秘的山林宮苑之中。

滿族跳笊籬姑姑舞,一定要把新采的柳條去掉皮,用白白的柳支條編結笊籬,然後描畫出漂亮的笊籬姑姑神瑪虎(面具)。信仰薩滿教的滿族崇柳祀柳,有以柳為始祖母神的祀俗,稱柳神為佛托媽媽。用柳條編結笊籬姑姑,也含有祭柳祀柳的古老民俗文化内涵。

滿族正月十五的跳笊籬姑姑舞,既接受了上元節這中原漢族的民俗節日,又融彙了滿族自己本體的民俗文化。滿族,古老的北方漁獵民族,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同時又儲存了本民族特質的認同。

作者富察寶仁簡介:富察寶仁先生退休前在園林局擔任綠化處處長。現在先生擔任的社會職務主要有: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北華大學客座教授、舒蘭市人民政府曆史文化顧問、吉林省滿族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吉林市滿族聯誼會副會長、吉林市滿族文化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研究會理事、吉林市作家協會會員、吉林道教玄帝觀、靈仙府複建顧問、吉林市園林綠化協會秘書長等。

富察寶仁先生寫有很多著作,特别是關于滿族曆史與文化的書籍,主要有《大東北滿族舊事》叢書,是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立項項目。叢書約124萬字,分為《大東北滿族舊事·曆史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歲時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俚俗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建築文化》《大東北滿族舊事·薩滿文化》等5冊。我們平台經過授權,曾發表部分文章。有意購買收藏此書的,可以與作者富察寶仁先生聯系。

我們平台已經發表《大東北滿族舊事·曆史文化》中的部分,現在先生又提供《大東北滿族舊事·歲時文化》,我們将陸續發表。

2月5日發表《正月初五,滿族的祭财神、揑破五》,

2月6日發表《滿族人過大年的年俗》,

2月7日發表《滿族人接姑奶奶的節日》,

2月8日發表《滿族的冰燈傳承久遠》,

2月9日發表《滿族的薩滿祭祀》,

2月10日發表《小雪漫山白,滿族捕貂忙》。

滿族文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