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先生像一團火焰,為新聞事業燃燒了一生,那是他的生命所系,也是支撐他的動力。
說到曹景行先生,我覺得可以用“瘋狂”兩字來形容。為什麼是“瘋狂”?他的父親是民國報人曹聚仁,曹聚仁先生就是一位将身心都獻給新聞事業的人,曹景行先生延續了這樣一種基因——對新聞事業的執着。即使是在這兩年生病治療的過程中,他也沒有停歇過工作,在自媒體上一直持續釋出着關于上海文化的視訊創作内容。

曹可凡與曹景行(右) 本文供圖:曹可凡
改革開放後,曹景行前往香港,先後在多家報社擔任記者、編輯、主編工作。鳳凰衛視騰空出世後,他也被邀請到鳳凰衛視擔任新聞評論員。鳳凰衛視能夠崛起,一是和機制有關,二則是和邀請到了曹景行、阮次山這一批“老男人”分不開關系。我第一次對曹景行有深刻印象,就是看到了曹景行在鳳凰衛視擔任“9·11”事件直播評論。事發當時9月的香港依然酷熱,他在汗衫短褲的日常穿着外,套了一件西裝就跑到攝影棚裡擔任評論。即使是在如此匆忙的情況下,他也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工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侃侃而談,能夠從國際政治到地緣政治,從曆史到當下來剖析“9·11”事件的前因後果。
從鳳凰衛視退休後回到上海,東方衛視邀請他來擔任一些兩岸節目的特約評論員,同時也是我們晚間新聞的新聞評論員,盡管年事已高,但他對新聞的激情和敏感性依然保持不變,在這些節目中起到了主軸的作用。
最讓我佩服地是他身體裡的能量和激情似乎永遠花不完,在他生病前,還每年做兩會的報道。他和二三十歲的年輕記者擠在一起,在人民大會堂裡拉各個代表、委員做采訪。因為我是上海代表團的成員,他就經常叫我幫他拉人,我們就約好在人民大會堂大廳的鋼琴前“接頭”。
曹景行在兩會
曹景行為人熱情,帶人誠懇,對後輩不遺餘力地幫扶。人還特别好玩,他找人釀了一款“曹景行”黃酒,聚會的時候就帶來給我們喝。每次聚會聊天,我們都能受益良多,知道很多新消息,你會驚歎于他的閱讀量之大,消息面之廣。他每天在朋友圈都能發幾十條消息,多的時候上百條。他說就是想給大家提供一些新聞資源和線索,選你所需,不想看也可以屏蔽。
生病後,他就把精力都轉向了自媒體,他去拍上海各個街巷、建築,講述這些建築背後的曆史故事。我覺得他和他的父親曹聚仁先生真的太像了。曹聚仁先生是章太炎的學生,與魯迅同出一門。曹聚仁先生寫的關于上海文化的一些往事,如今看來都是珍貴的史料,是研究上海發展史非常重要的部分。曹景行對兩岸關系的牽挂也和父親密不可分,曹聚仁先生當年對兩岸關系做了很多貢獻。
曹景行繼續了父親的衣缽,他們是用一個文化人的眼光去做新聞工作,又以一個新聞人的角度去看待文化。近十幾年,曹景行和姐姐曹雷一直在整理曹聚仁先生的文稿,大約有1000多萬字,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研究民國史的資料。曆史就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曆史,他們都是帶着文學家、曆史學家的視角去做新聞,是以他們的新聞才得以曆久彌新,穿梭時空,成為一段段珍貴的史料。曹氏兩代人對新聞業的貢獻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工作中的曹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