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出品|破浪圖文組

文|趙妙琳

憶起學生時代,在上《傳播學概論》一課時,有一個“電梯羊群效應”視訊讓至今仍印象深刻。

當一個人搭乘電梯時,容易不自覺地效仿其他人所做出的一緻性行為,比如當所有人「背向電梯門」而站立時,個人會開始懷疑自身「正對電梯門」的合理性,而選擇與大衆保持相同的行為。

這就是“羊群效應”,通俗來說,也就是從衆心理,是一種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現象,比如“中國式過馬路”。

如今,這種效應仿佛已經蔓延到汽車圈,當造車新勢力們在新能源賽道所取得的“紅利”被看到後,越來越多的人耐不住寂寞想要分一杯羹,科技、家電、手機、房地産等企業紛紛下場,跨界造車“熱”愈演愈烈。

造車“大餅”,誰都想咬

回望去年,百度攜手吉利組建了“集度汽車”,小米CEO雷軍宣布集團進入智能電動汽車業務,360投資了哪吒汽車,華為“曲線造車”推出賽力斯SF5,富士康一年内收購、投資、合作十餘起電動車項目,青橙時代在廣州車展上曬出了首款小型車,創維12月在全球傳遞了3409台汽車……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光是去年一年宣布跨界造車的公司,便數不勝數,既有知名大廠,也不乏草根企業,但真正交出産品的不過廖廖。

而在2022年剛開年,團車便大肆宣布造車,其CEO聞偉甚至在微網誌上公開喊話蔚小理,鬧得沸沸揚揚。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當然,此事的火熱少不了李想的手筆,作為一個面對公共事件時常“大膽開麥”的汽車公司CEO,在聞偉對媒體放出“100人外來團隊樣樣精通”、“造車周期壓縮至18-24個月”、“三個月再造一款”等關鍵詞後,他作出了“大機率是騙子”、“毫無廉恥”等評價。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據其CEO透露,當下團車造車團隊大約為100多人,憑借這100多人,團車能夠完成幾乎所有造車流程,既能将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周期縮短到跨國和國内大廠的一半,還能把一款車的量産成本縮減到5000萬美元左右。

按照他的描述,比起其它公司忙着打造一件稱手的兵器,他們更像是在武器庫中挑選兵器。其團隊已經擁有半成品車型,而團車的首款車将會從半成品車型中選一款,定價在10萬元-20萬元之間,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啟預售,即便首款車敗北,他們亦能短時間内再造一輛。

或許是我閱曆較淺,若不是它鬧造車這一出,我可能根本不知道團車網這個企業,相信很多人亦是如此。

據了解,它本質上是一個專門通過與汽車廠商合作,搭建線下購車場景,舉辦汽車展銷會來賺取服務費的會展公司,雖和汽車有所關聯,但與整車制造實在扯不上太大關系。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近五年來,團車并未有過盈利,且虧損逐漸加大,5年累計虧損近7億元,根據去年其Q3财報,其總資産僅餘3.96億元,現金及其等價物僅有1億元。

而據其内部從業人員爆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員績效獎金均未發放,12月30日更進入了全員待崗狀态,隻能領2000元最低工資。

結合其種種現狀來看,實在不難了解為何李想對其進行“炮轟”。一方面,其資金現狀對造車有較大的限制,除非積極尋求投資,但對于投資非知名門外漢的風險卻是巨大的阻撓條件。

另一方面,聞偉口中所稱的100人團隊,且不論真假,不論為何甘願屈身于團車旗下,但是這個數量,難以支撐起從概念車誕生到汽車代工下線的整個過程,小米在造車之初便組建了500人的精英團隊尚不敢放出此番豪言,團車此番多有些吹噓的嫌疑了。

都2022年了,汽車行業真的需要這麼多的新企業嗎?

就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車仍處于發展前期,不似傳統燃油車那般擁擠,仍存在許多空白區間,是以有人為了投機、拓展産業鍊甚至挽救處于危難之際的企業入局其中,合情合理。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這個火爆的賽道,給了傳統單一型企業轉型、拓展闆塊的機會,也給了創新型企業/人才投資、創業的機遇,甚至為已陷入危機的公司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這個包容性較高的領域卻也讓新入局者忽略了其原有的門檻,隻顧着瓜分大餅的他們,身上的浮躁之氣也顯露無疑。

浮躁之氣漸盛,“PPT造車”加劇

我以為,其浮躁之氣的表現形式,便是汽車圈中日漸加劇的“PPT造車”風氣。

PPT造車,指的是一款量産車都沒有,但用PPT把概念車以及公司藍圖吹得很厲害,以吸引風頭的造車企業。結合團車CEO所言,雖然他們還沒展示PPT,但已經有那味了。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說到這一詞,我不得不想到其鼻祖遊俠汽車。15年,遊俠汽車釋出了概念車遊俠X,當時其創始人對着PPT在台上演講了近1小時,并喊出:“2017年就能上市”,被許多人追捧為小特斯拉。

六年多時間裡,遊戲汽車拿到了超過87億元的融資,曾兩度以200億估值登上“獨角獸”企業排行榜,但曾宣稱2年内就能上市的汽車卻遲遲不見蹤影,時至今日,其研究院、工廠早已停擺,接盤的衛俊董事長也被當機了4500萬元的股權。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而另一被稱為PPT造車王者的賈躍亭,雖然在國内上了失信名單,卻攜着“造車夢”在美國成立了FF公司,2017年宣布将正式釋出首款量産電動車FF91,結果到了今日,同期的造車企業都已經有了量産車,他仍未交出産品,如今更被指控欺詐。

談到此處,不必細說也知道這類企業造車目的不純,看似絞盡腦汁畫出了讓消費者心動的産品,勾勒出了公司發展的美好藍圖,實際上不過是為了樹立形象,拉攏投資。

就拿賈躍亭來說,看他對FF91所提出的64萬元到115萬元的售價,加之看似努力卻4年未出産品的行為,比起他是“為造車夢窒息”,我更相信他是想借FF公司推動樂視股權資本的上市,以實作償還國内債務的目的。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恒大、寶能也一度被認為是抄“PPT造車”作業的一員,借着造車的名義大肆圈地。奈何因财政危機,恒大不得不把PPT落實,但下線的産品實力如何仍有待考量;而另一家拖薪、裁員的寶能更不必提,融資自救後也不放棄圈地念頭,觀緻汽車“車界棄子”的稱号仍不改。

如果不是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大餅”過于浮躁,這些企業應該能更明确自己的定位,與其從一知半解的門外漢去造車,倒不如和汽車廠商合作賣車。

往好的方面想,也正是許家印等人的造車路為後續的地産商提供了警示作用,比如萬達集團,投資成立萬達汽車,進軍汽車銷售業務,迎合了漸火的商超直營購車模式,在自身熟悉的鍊條中尋求盈利。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除此之外,我認為浮躁風氣不僅存在于喜歡“PPT造車”的企業上,連新勢力都難免沾上了一些。

自汽車走向智能化,OTA更新的概念便興起且變得繞不開,尤其是主打智能的造車新勢力,将其作為一大賣點,而問題便是出在這。

有不少購買了新勢力車企産品的消費者指出,許多在宣傳上提到的功能,并非立即能在車型上實作,而是要通過後續的OTA更新逐漸完善,換言之,消費者更像是買到了一個“半成品”車。

比如曾在《1818黃金眼》被車主诟病的零跑S01,其在PPT上所展示的“上市版本配置”,在購車大半年後,許多功能仍未完全實作,雖然官網上标注了這些功能後續會通過OTA更新推送給客戶,但對于具體時間,并未說明。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于蔚來、小鵬等企業身上,一些宣傳的功能并未在現車上實作,而是要等OTA更新,甚至連此前特斯拉大火的NOA功能,也是後續通過OTA進行更新推送的。

事實上,OTA更新的本質應該是與手機系統更新一樣,能讓産品與時俱進,讓消費者體驗更完善、先進的功能,而非變成車企們為了節省時間,傳遞“半成品”的合理理由。

我大緻能了解車企這樣做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不讓産品脫節,錯過與競争對手同台競技的最好節點,或者是把深入研究擱淺,在相同的時間内做出更多的産品以提高綜合競争力,當然,其中也應該難免存在些許懈怠的因素。

然,當浮躁的風氣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車企效仿傳遞“半成品”,并不利于消費者的産品體驗,而“PPT”造車,也可能不僅隻是跨界公司拉投資、圈地等有所圖的行為,而變成汽車圈的整體風氣。

說到底,跨界造不好車,與其把原因完全歸結到技術不成熟方面,不如說是過于浮躁,難以靜下心來打造優質成品。

車談君觀察

19世紀,一場加州淘金“熱”,讓大量的青年勞動力遠離家鄉制造業,跑去西部淘金,雖對社會經濟産生了一定影響,卻也還帶動了美國的工業發展,推進了其西部地區城市化的程序。

21世紀,手機“熱”褪去之後,造車“熱”接踵而至,在這股熱潮中,湧現了一大批造車新兵團,光是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便出現了多家新老面孔。

造車是一門燒錢的技術活,尤其是在今年新能源補貼大退坡新勢力競争加劇的環境下,對于團車網,青橙時代一類的小企業而言,可能會因融資問題難以持續逐鹿智能黑科技。

至于佳能、索尼一類的,我認為可以與小米、華為等歸類在一起,畢竟電子産品與智能汽車有不少的相似之處,尤其作為行業領軍者,無論是技術還是口碑,都能使不少消費者信服。

其實我更建議有造車熱情的企業向佳能看齊,不是一入門就造大件貨,而是采取合作的方式,從零部件入手,結合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所需,發揮自身所長,提供解決方案。

曲線造車的華為便是如此,比起一上來就大吵大鬧要造車,倒不如從小口切入,先試水,等摸清門路,評估完自身水準之後,造車或許能更如魚得水。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綜合看來,截止今日仍為造車前赴後繼的人,不乏嗅到了新機遇想要一展宏圖者,但借造車另有所圖者也不在少數。

不過,當潮水退去,誰在裸泳一看便知,市場絕不會無條件包容光說不做、設造車“騙局”圈錢的企業。無論是誰,想要在淘汰賽中留下,都需得拿出真本事,畢竟成功的往往隻是少數。

然,也許是“水滴石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民族思想根深蒂固,是以對于即使一窮二白仍立志要幹出一番事業的人,比起去談其成功的幾率,我們總是傾向于去誇獎其勇氣與壯志。

對于跨界造車者,我們不得不承認并欽佩其其勇氣與目光,但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渴望他們能産出好的産品,而非一味“畫大餅”,停留在“PPT造車”的層面。

我願意相信這些湧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與當初的淘金者一般,是「擁有想法和勇氣的企業家」,但我也更期望他們能褪去身上的浮躁之氣,造出真正的好車,一同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事業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新能源賽道再火爆,造車再火熱,也要沉得住氣。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

浮躁的汽車圈:真造車與假跨界并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