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功在軌成像

中國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功在軌成像

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首次開機,擷取青海省海西地區圖像。 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中新網北京2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1日向媒體釋出消息說,半個月前成功發射的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LT-1A)合成孔徑雷達(SAR)載荷近日首次實作在軌成像,圖像品質優異。此次擷取首軌高品質圖像,為後續陸地探測一号衛星編隊運作奠定良好基礎。

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衛星載荷由中科院空天院載荷研制團隊負責研發,衛星資料由中科院空天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負責接收。2月9日傍晚,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及喀什站先後成功跟蹤、接收到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下行資料,完成總計36.66 GB資料的實時接收、記錄、傳輸,接收到的資料均處理正常。至此,中科院空天院圓滿完成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載荷研制與資料首軌接收任務。

中國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功在軌成像

中科院空天院載荷研制團隊測試人員在安裝雙星相位同步測試天線。 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中科院空天院科普稱,SAR是一種微波成像雷達系統,與光學成像系共同構成遙感衛星實作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的兩大重要載荷,SAR可不受光照和氣候條件限制,全天時、全天候拍攝高分辨率微波照片,甚至可透過淺層地表或稀疏植被擷取被掩蓋的資訊,在對地觀測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

作為中國第一部機載SAR和星載SAR的研制機關,中科院空天院是中國星載SAR理論、關鍵技術的孵育基地,長期緻力于中國星載SAR的技術攻關和研發研制工作。中科院空天院載荷研制團隊2011年起全過程開展陸地探測一号衛星規劃、關鍵技術攻關和工程研制等任務,大力推動SAR技術發展。

中國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功在軌成像

陸地探測一号衛星SAR幹涉測量模式工作示意圖。 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陸地探測一号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載荷是中國首個以差分幹涉測量為主任務的對地觀測系統。為確定衛星測量精度,中科院空天院載荷研制團隊研發出高精度SAR相位内定标器,使陸地探測一号衛星SAR不僅可在開機成像過程中精确測量相位短周期變化,而且可在衛星全壽命周期精确測量相位長周期變化。基于此,在擷取同一地區的多幅雷達圖像後,将有望擷取地表毫米級精度的形變資訊,在地表形變測量、地形制圖、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監測等方面具有很大應用潛力。

陸地探測一号衛星SAR載荷還具備多模式極化成像能力,可實作對其材料特性、幾何形狀和方向取向等資訊的測量,對擷取更豐富地物資訊具有極大潛力。此外,中科院空天院載荷研制團隊提出并突破一系列新技術,可使衛星SAR系統開機時間提高22%,提升衛星SAR觀測效能與性能,提高土地、減災、測繪、林業等行業的定量遙感業務能力。

中國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功在軌成像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喀什站首軌資料接收任務工作現場。 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據了解,陸地探測一号衛星是中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首個啟動的衛星任務,包括A、B兩顆先進的SAR衛星。2022年1月26日成功發射的A星将與不久發射的“孿生兄弟”B星形成星座,雙星以公裡級距離相伴飛行,通過雙基SAR幹涉體制協同對地面成像,擷取地表高程資訊,其典型應用之一是可測量森林生物量,為實作碳循環監測提供有效技術手段。(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