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街區。近日,學悅風詠書社“何以上海”系列講座之“五角場的五條路”開講。複旦校史專家、資深媒體人,現任複旦大學檔案館特聘研究員的張國偉老師為大家講述“五角場”名字的由來。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五角場地境成陸于唐末宋初。宋靖康元年(1126年),抗金名将韓世忠曾駐軍江灣景德觀(時名龍神廟,萬安國小曾在此,今已拆除),觀内出土的韓世忠行軍瓶現存上海曆史博物館。清朝初年,寶山建縣,江灣劃歸寶山。近代以來,這片地方經曆蛻變,是上海百年城市發展的縮影,更是峥嵘歲月的見證。

五角場為什麼叫“五角場”?五角場由哪五條路組成?歲月變遷,五角場的五條路又經曆了怎樣的滄桑過往?我們該怎樣看待這段曆史的風雲?

五角場的五條馬路

翔殷路

翔殷路東起軍工路,經鐵路何楊支線、翔殷支路、翔殷路二号橋、營口路、國和路、國庠路、國濟路,西訖五角場環路,長2990米。由于其跨引翔、殷行兩鄉,故名“翔殷路”。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翔殷路辟築于1922年,1935年擴建,1946年将沈家行東側路段截彎取直至軍工路。1947年淞滬路以西段另取名為邯鄲路。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邯鄲路

邯鄲路西起逸仙路,經東體育會路、松花江路、邯鄲路橋、國權路、國年路、國順路、國福路、國達路、國定路,至五角場環島,全長2640米。

邯鄲路始築于1922年,煤屑路面,曾名翔殷路。1930年擴建,1935年拓寬為9米,鋪柏油路面。抗日戰争勝利後,這條路曾一度改名叫魏德邁路。魏德邁原是美國陸軍上将,抗戰時期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上海解放後,又把魏德邁路改為邯鄲路。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之是以名為“邯鄲路”,這來源于1945年8月的一個重要戰役“邯鄲戰役”,此役是解放戰争初期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平漢鐵路邯鄲以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

邯鄲路今昔對比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淞滬路

淞滬路南起五角場環路,經政通路、淞滬路橋、政民路、政立路,北至閘殷路北側。原長1530米,現在已拓長。

淞滬路以吳淞到公共租界路線命名,始辟于1922年。初建北段自小吉浦,經徐金橋至翔殷路,煤屑路面。1926年辟築控江路至華德路(今長陽路)北側路段(1931年此段并入黃興路)。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因建江灣機場,将閘殷路以北路段圈進機場内,即成現在的路段。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黃興路

黃興路南接甯國路,自長陽路起,北經周家嘴路、控江路、延吉中路、松花江路、國權路、國順路、國定路,至五角場環路相銜接,長3860米。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黃興路始築于1926年,當時是控江路至華德路(今長陽路)北側一段道路,寬為7米,煤屑路面,名淞滬路。1930-1931年,為準備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辟築翔殷路至控江路一段,南與淞滬路相接,并合并改名為黃興路,以辛亥元勳黃興命名。

1950年,全線改為泥結碎石路。1962年控江路以北為泥結碎石柏油灌面,南為黑色碎石露面。1981年7月至1982年1月,在走馬塘以北改鋪瀝青混凝土路面,車行道寬12米。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四平路

四平路南起虹口區溧陽路,經大連路入楊浦區,全長4970 米。該路1930年4月辟築,1941年至1942年間,東側鋪小火車道。抗戰期間,三号橋以南路段作為飛機跑道,建有飛機庫,解放後改為公交一場。1955年改建,1982年為迎接五屆全運會召開,拓寬路面。

四平路曾名翔閘路,因連接配接引翔、閘北而得名。後改以辛亥革命元老陳其美之名命名,為“其美路”。陳其美曾任上海光複後的滬軍都督,1913年讨伐袁世凱;1916年5月,在上海遇刺身亡。1950年5月,改名“四平路”,路名來源于東北解放戰争中的四平戰役。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這五條路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是:“十”字加一撇,形成了一個“才”字。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五角場五條路的人文故事

五條路比複旦年輕

複旦大學于1922年在江灣立校,那時還沒有五角場。“五角場”的概念是後來誕生的,在新中國成立後才被廣泛應用。其廣義範圍是東到軍工路,西到大柏樹,北到殷行路,南到走馬塘。而五角場名稱來源的五條馬路,最終修築完成的時間要到1930年代了。是以從時間上看,五角場比複旦還要年輕。

這五條路修築之前,這裡被叫作“新上海”或“新中國”。著名畫家趙無極小時候就住在這一帶,他的回憶錄裡沒有“五角場”三個字,隻有“新上海”和“新中國”。這兩個稱呼,和國民政府時期的“大上海計劃”有關。當年為了差別于租界,這一帶曾作為“大上海計劃”中規劃的上海市中心區域,被人們賦予繁榮富強的期望。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抗戰勝利後,附近居民逐漸稱這一帶為“五角場”。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建立五角場鄉。1956年成立五角場辦事處,歸并江灣區。1958年劃入楊浦區,1959年又劃歸寶山縣。1962年,撤銷辦事處,建立五角場鎮。1984年,五角場鎮劃歸楊浦區。後五角場鎮一分為二,分别成立五角場鎮和五角場街道。2019年4月,五角場鎮改名為長海路街道。

翔殷路是五角場第一條市政道路

翔殷路是五角場第一條有市政意義的馬路。翔殷路于1925年開通,至此複旦大學門前有了第一條市政意義上的道路。1933年12月,閘北華商公共汽車公司新辟了4路公共汽車,從上海北站經過翔殷路西段(邯鄲路)直抵江灣上海市政府,至此,從市區到複旦的道路正式打通。

這條路(邯鄲路段)上先後有過三所高校:複旦大學、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五角場放映站和翔鷹電影院

1950年代,五角場沒有電影院,隻有當時流行的農村電影流動放映隊。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1960年,放映隊租用國和路、翔殷路口的二軍大禮堂,開始定點放電影,這個簡陋的禮堂被稱作“五角場放映站”,對外售票營業。1983年,位于翔殷路南側的“翔鷹電影院”落成,“小光明”終于結束了它的使命。

黃興路:最雲遮霧罩的路

1932年3月,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通路上海,調查中日糾紛。1937年6月,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突訪黃興路橋。1941年,日軍開鑿地下隧道,1970年掘防空洞時被發現……黃興路,以辛亥元勳命名,又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求索與抗争。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四平路:最有人文氣的馬路之一

四平路西段新陸村(後改名新綠村),原址在今四平路、歐陽路,曾是新陸師範專科學校教師宿舍,新陸師專後來易名“市立師專”,戴望舒、施蟄存、孫大雨和陳仁炳等先後在該校任教或兼課,住在新陸村。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東段同濟大學原為“日本中學校”主要校舍。1946年複校時,李國豪、郭紹虞、陳铨、馮契等教授都在同濟任教,茅盾、施複亮、馬叙倫、田漢、洪深、臧克家和馬寅初等先生都曾應邀到同濟禮堂演講。

1948年1月29日同濟一·二九運動,國民黨軍警包圍其美路,鎮壓同濟師生,釀成嚴重的流血事件。後同濟禮堂被命名為“一·二九禮堂”。

這五條路,将新上海與老城區聯系起來,拓寬了市政空間;這五條路,彙聚了名校,具有人文色彩。發掘這五條路的價值,無論是對曆史研究,還是對于區域發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編輯:吳百欣

資料:學悅風詠書社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五角場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