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國家政要的密集外交斡旋能緩解烏克蘭危機嗎?

最近,在烏克蘭危機“片場”,除了看到美俄較勁的“肌肉”外,歐洲國家政要斡旋的身影更是引人注目。

從莫斯科到基輔,從華盛頓到柏林,法德上司人、歐洲多國外長密集展開穿梭通路。歐洲的外交攻勢能否為烏克蘭危機降溫?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内,這或許是一個重大懸念,可能影響危機走向。如果借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一句話,那就是“接下來的幾天将是決定性的”。

尋求戰略自主

奔着同一個主題——化解烏克蘭危局,法國總統、德國總理以及英德等國外長紛紛上陣,或是“首腦外交”,或是外長會晤,刮起一陣又一陣外交旋風。

周一到周二,馬克龍“馬不停蹄”兩天跑三國——俄羅斯、烏克蘭、德國,行前訪後還不忘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

朔爾茨前腳剛訪美會拜登,後腳回國後又與來訪的馬克龍、波蘭總統杜達開三邊會。下周一、二還将通路基輔、莫斯科。

外長們也在奔波。本周一、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一個月内二度訪烏,還親往烏東前線視察。周三,西班牙外交大臣阿爾瓦雷斯現身基輔會晤烏外長庫列巴。周四,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到訪莫斯科,與俄外長拉夫羅夫會面。烏克蘭危機促成了英國外交大臣四年多來首次訪俄。

與此同時,繼上月底巴黎會談後,德國、法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外交政策顧問周四聚首柏林,再次舉行“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談,就緩和烏克蘭危機等問題展開磋商。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歐洲積極斡旋烏克蘭危機有多重考慮。一是緊張情勢下解燃眉之急,為歐洲謀求安全與穩定。二是部分國家有内政需要。比如馬克龍需要為競選連任蓄勢鋪墊。三是有意在地區安全等重要國際議程中尋求更多主動權,或者說戰略自主,包括摸索確定歐洲安全的解決方案,乃至建構新的歐洲安全架構。而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法國,在推動戰略自主、建立歐洲新安全架構方面,一直都抱有雄心。

“歐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緩解烏克蘭緊張局勢,以此證明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性和價值。”崔洪建說,在這方面,歐盟具有一定優勢和工具,比如一些成員國與俄羅斯有密切聯系。又如歐洲提出的“諾曼底模式”會談是在俄美、俄北約架構之外的對話平台,至少表面上沒有美國因素,可以促使俄烏直接對話,而且是在歐洲範圍内讨論歐洲安全問題。

此外,從時機上說,歐洲現在密集介入也是正當其時。眼下,烏克蘭局勢處于相持局面,美國、北約與俄關系也處于間歇期——美國、北約已就俄方的安全保障要求給予書面答複,西方也在等待俄方回複,這段間歇期賦予歐洲一定的外交運作空間。

“遞梯子”下台階?

緩解烏克蘭危機、解除戰争風險,乃至實作新的歐洲安全架構,歐洲施展一連串外交“魔法”能否帶來“奇迹”?

外界認為,觀察目前情勢,歐洲的外交努力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緊張局勢。

此前,俄法上司人5個多小時長談傳遞出一些正面資訊。

比如,按照馬克龍的說法,俄烏上司人都确認願意執行明斯克協定。明斯克協定是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基礎,其中包括宣布停火、撤出武器等重要内容。

又如,普京在會晤後作出較積極的回報。他表示,與馬克龍的會談“務實、内涵豐富且有益有效”,馬克龍的一些提議值得考慮,有望成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将努力找到令各方都滿意的妥協方案。馬克龍透露,他向普京提供了“具體的安全保證”。

在崔洪建看來,從一定意義上說,歐洲推動政治外交解決危機取得部分成效,有一些迹象可以證明:從上月底重新開機“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談,到本周四再度開會,說明對話程序未中斷,保持了連貫性。此外,對比此前俄美、俄北約對話,歐洲與俄方的接觸明顯氛圍更好。“即使局勢未明顯降溫,但至少也沒有升溫,這就可視為外交努力的效果。”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烏克蘭危機趨于複雜、歐洲内部心不齊等種種因素,歐方外交恐難長袖起舞。

“歐洲的外交姿态顯示其對目前局勢的高度關切,試圖通過調解給美俄雙方下台階的機會,對推動各方尋找對話和談判的途徑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對于解決本質問題,歐洲作用恐怕有限。”中國社科院俄羅斯問題專家姜毅說。

首先,歐俄雙方在戰略安全觀、烏危機産生根源等問題上存在原則性分歧。其次,美歐之間雖有龃龉,但是為保障跨大西洋同盟的團結,歐洲不可能完全自行其是。第三,歐洲内部沖突分化嚴重。在對話、施壓以何為主的問題上也難達成共識。

比如英國緊跟美國,向烏克蘭供武、向東歐派兵,主張對俄實施最嚴厲制裁;歐盟内部又存在新老歐洲的分歧。德法與俄聯系較密切,對俄态度更理性,主張對話。尤其是德國,由于對俄能源依賴較強,柏林在對烏供武、拿“北溪-2”天然氣管道制裁俄羅斯的問題上至今未松口。但中東歐國家因曆史問題對俄心懷警惕,要求對俄強硬。

“在目前未破局的情況下,歐洲最多隻能扮演遞梯子、給美俄雙方台階下的角色。”姜毅說。

姜毅補充道,俄方會否接過歐洲遞來的梯子也是未知數。俄方雖然有積極回應,願意在“諾曼底模式”下開展四方對話,保持停火狀态,防止沖突。但是,俄羅斯自有對危機根源的看法。在俄方看來,北約東擴才是危機根源,美國是解開危機的關鍵,是以俄以壓促談,把美國拉上談判桌。如果美國和北約不改變對俄強硬态度,美俄談判無法取得進展,烏危機仍難得到根本解決。

克裡姆林宮周二反駁馬克龍的說法就顯示出雙方的溫差。對于馬克龍所說的普京同意不再更新烏克蘭局勢,克宮稱馬克龍在北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莫斯科無法與巴黎談判任何協定。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葛羅米柯認為,不應高估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作用,目前,更需要關注的是美國方面的行動。

崔洪建表示,歐洲的外交努力面臨一些挑戰。一是歐方能否扮演好一個可信的調解人角色,對俄、烏、美多方做工作,施加影響,而不是單單說服俄羅斯,卻放任美國、北約拱火。二是歐洲能否提出一個全面、合理的安全架構,将俄方的安全擔憂納入其中,這對歐盟是很大的考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歐洲如今所面對的烏克蘭危機已不同于當年克裡米亞事件後的烏克蘭危機。當時,問題相對單一,對歐洲而言,隻需将危機當機在烏東部即可,是以歐洲通過“諾曼底模式”、明斯克協定等技術措施就能管控危機。但是,這輪烏克蘭危機是複合危機,涉及安全、政治、内政、能源等多重問題。“在此背景下,任何力量、任何方式所能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未來幾天是關鍵?

就在歐洲展開外交斡旋之際,美俄烏在軍事層面的動作依然不斷。

美國正加快兵力調動,增援部隊陸續抵達波蘭、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從2月10日起分頭進行10天大練兵。俄方與白俄羅斯舉行聯合演習,烏方則操練美、英等國提供的武器。

“目前,形勢仍處于不确定和搖擺之中。”崔洪建說。馬克龍說“接下來的幾天将是決定性的”,這句話的意味可能是指未來幾天将決定外交與軍事何種方式在危機程序中會占上風。

姜毅認為,對于俄方提出的安全保障要求,美國和北約并未給出讓俄方滿意的答複,雙方勢必會在這一問題上繼續博弈。但由于外交與軍事交叉并行,未來局勢可能會呈現張弛起伏的狀态。

在崔洪建看來,下一步局勢走向可關注兩條線的發展。

一條線是俄方如何回複美國、北約對其安全保障要求的書面答複,以及雙方會否開啟第二輪談判。目前,雙方互秀肌肉,軍演也好,增兵也罷,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在為下一階段談判做準備。

另一條線是“諾曼底模式”能否更新,從顧問級别到上司人級别,以及促成俄烏直接對話。如果能實作這些目标,将意味着“諾曼底模式”真正重新開機,這一對話架構趨于牢固,有助于俄烏緩解緊張關系,這對歐洲來說才真正稱得上是外交上的成功。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廖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