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被清華破格錄取的高材生,37歲官至正部,72歲退休,活到99歲

作者:清瀾說曆史

在今天的北京植物園櫻桃溝内,有一塊山石上刻着四個大字“保衛華北”。這塊石頭本平平無奇,卻在抗戰時期作為衆多教授分析國内形勢、宣傳政治的“講台”。而石頭上的刻字,是由清華和北大的趙德尊、陸平兩人于1936年共同刻下,表達當時廣大抗日青年的心聲。昔日故人雖已離世,刻字的故事也鮮有人知。然而革命的精神卻依然镌刻在石頭上,見證着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承載着革命前輩不朽的豐碑故事。而今天的故事就是圍繞其中一人——趙德尊展開的。

他是被清華破格錄取的高材生,37歲官至正部,72歲退休,活到99歲

日軍入侵東三省,抗日之魂已覺醒

趙德尊1913年出生在遼甯省遼中縣的一戶貧苦人家。他在沈陽求學時,正值東三省爆發“918事變”。在親眼見證了幾十萬東北大軍奉命執行“絕不抵抗政策”,任由日軍在祖國踐踏後,趙德尊決心抗日的“火焰”就熊熊燃燒了起來——他決定離開家鄉,去北平。

他的心中雖有對母親的萬般不舍,但他更不願成為日軍的刀下亡魂。于是下定決心後,他回到家中,對着母親表明要出行遠方,而後,開始了流亡北平的生活。

趙德尊靠着北平地圖找到一處東北難民收容所,并在抗日救國會開辦的自勵中學讀書。學校執行軍事化管理,教授語、數、英、三民主義等,雖有些辛苦,但在他看來,流亡的日子總算有了點盼頭。

他是被清華破格錄取的高材生,37歲官至正部,72歲退休,活到99歲

清華求學尋光明,踴躍抗日表決心

1933年,趙德尊從中學畢業,同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當時他的數學偏科嚴重,但是文采卻好得出奇。清華惜才,破格将他錄取進入外文系學習。在校期間,他閱讀了不少關于共産主義的書籍,逐漸了解祖國必須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殘酷現狀,并由此樹立起共産主義的理想抱負。

1935年,北平動蕩的變化局勢,讓一衆不肯屈服的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率先發起 “12.9”抗日救亡學生運動,趙德尊不僅踴躍參加,還在示威中表現得十分勇敢。一次次鬥争,鑄就了趙德尊堅韌勇敢的性格和頑強不屈的意志。也是這年,趙德尊被中共正式準許成為一名光榮黨員。

他是被清華破格錄取的高材生,37歲官至正部,72歲退休,活到99歲

艱苦卓絕赴前線,鞠躬盡瘁為勝利

1937年6月,趙德尊從清華大學畢業後,正值7·7盧溝橋事變,中國面臨全面抗戰的局面。趙德尊聽從黨組織安排,立刻投身革命的洪流,帶領一隊人馬開創民主根據地,為組織全面抗戰做準備。此後,他将統一抗戰的宣傳工作作為革命的重中之重。

無論是參與太行山的前線戰鬥,還是在後方創立根據地、搞土地改革。他始終牢記使命:必須要讓百姓脫離戰争的苦海,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并為此做好随時犧牲的準備。他在抗戰中的表現,也得到了毛主席的關注和盛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傳遍延安,歡聲笑語沸騰在大街小巷。而此刻趙德尊和其他東北青年的心中,卻思念起了那片離開了多年的黑土地。抗戰結束後,中央率先安排隊伍連夜趕回東北,以趙德尊為主力平複四方叛亂,搶在國民黨的先頭占領了東北三省。1950年,這一年趙德尊37歲,便在中央的部署下,出任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

他是被清華破格錄取的高材生,37歲官至正部,72歲退休,活到99歲

趙德尊身居高位,卻常常走基層訪民情體恤百姓,把百姓的問題作為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為了黑龍江省的發展而奔波卻從不肯停下。他一生清廉而不計名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直到72歲高齡,才向中央提出辭職,從崗位上退休。在耄耋之際,卻依然關心國事,關心黑龍江發展,大力呼籲反腐倡廉,以身作則地教育後代。這樣的一位愛國愛民的老革命前輩,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敬仰,後趙德尊于2012年離開人世,享年99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