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中國小将得金牌,滑雪防護成焦點在北京冬奧會上,由于谷愛淩、蘇翊鳴等中國滑雪運動員摘金奪銀的出色表現,大陸一舉摘下了「冰強雪弱」的帽子。而在轉播裡欣賞完谷公主與小蘇神的英姿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也都躍躍欲試,想親自站到雪場上,體驗一下滑雪運動的樂趣。
不過,作為「極限運動」的一種,較難入門的運動要領、寒冷幹燥的雪場環境、高強度的紫外線加持……這些因素,都讓滑雪運動的參與門檻高了不少。
是以,在滑雪賽事之外,所有與「滑雪防護」相關的話題,也都成為了社交媒體上被熱議的焦點。
2月9日,一條名為「雪道盡頭是骨科」的話題,成為了新浪微網誌上的熱搜詞條。詞條的出處,則源自一位ID為@骨科毛睿 醫生的原創微網誌:「今天九台手術,7台是滑雪滑的,4個前叉,1個髌骨脫位,1個踝關節,1個半月闆,滑雪受傷在百分之十到十五,三億人上冰雪三千萬人住骨科。雪道的盡頭是骨科。」
該條微網誌一出,随即被各個大V賬号響應。當中有大量關注冬奧動态的媒體賬号,有拿自己傷病史借機打趣的滑雪愛好者,也有衆多糾結是否入坑滑雪運動的群衆。
目前,醫生的這條原微網誌已不可見。
但在讨論之餘,這條微網誌在運動醫學專業性上的問題,也讓衆多行業從業者産生了質疑:「滑雪受傷在百分之十到十五」,這個關鍵性的資料,究竟從哪兒來的?
換言之,滑雪,真的是一項如此危險的運動嗎?
02雪道盡頭是骨科?錯了!
在分析之前,我們先抛出第一個結論:「滑雪受傷在百分之十到十五」,并不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内被廣泛公認的資料,且是一個在衆多統計中遠高于平均水準的數字。
首先,運動風險的機率計算,是一門複雜而精密的數學問題。這項資料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與運動有關的傷害原因和危險因素,提高大衆與職業運動員參與體育的健康保障。
而在這項研究中,很多機構、院校所研究的主體對象,都是對應項目的「專業運動員」或「較長期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而非運動的普通愛好者或者體驗者。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隻有專業運動員才能在大量的實戰與測驗中,以高标準科學完成對應動作,并能夠在受傷後準确描述其受傷的病理過程,幫助研究者準确地收集并分析運動受傷的資料資料。
最終,研究者會通過分析結論,給出對應的運動保障方案(如增加醫療資源,安排更多的醫護者,完善基礎設施裝置等),提高運動的安全系數,以減少運動員再次受傷的可能性。
其次,在收集完運動員資料之後,分析機構還會根據運動員的傷病史、流行病學的發病率比例、病例的臨床發病率等諸多參考資料,進行統一的研究。
是以,由于研究主體不同、資料龐大繁雜且持續更新的原因,關于「滑雪受傷機率」,其實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标準答案的問題。全球各地不同的機構,每年都在給出不同的研究答案。
至于「百分之十到十五」的資料是從哪裡看到的,毛睿醫生并沒有給出他的資料來源。不過,即便将這個資料放在衆多的已有研究結果裡,這也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大比率數字。
例如,美國國家滑雪場協會NSAA(National Ski Areas Association),長久以來也緻力于滑雪安全問題的研究。他們也是比較少有的,有能力與資源,記錄并分析全國雪場事故的專業運動機構。
換言之,在他們的研究對象中,不僅有專業運動員,也涵蓋了大量雪場愛好者與旅遊者的資料,對大衆來說也具有更強的參考價值。
2011年,NSAA曾釋出過一份名為《Facts About Skiing/Snowboarding Safety》的滑雪安全研究報告。他們收集了從2000-2011長達十年内所有的全美雪場事故記錄。
根據NSAA的資料,在這10年中,平均每年約有40.6人在滑雪時死亡;嚴重傷害(如全癱瘓、半癱瘓、頭部等其他身體部位的嚴重傷害)需入院治療的人數則為平均每年44.6人。
而在報告釋出的2011年,當年約有6050萬人在美國了參與了滑雪運動,死亡人數為47人,重傷者為60人。
此外,NSAA還在報告中,給出了其他幾項對比傷亡資料:例如2009年全美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數為35900名,騎自行車死亡人數為800人,遊泳溺水死亡人數為2400人,甚至在街上因無意碰撞摔死的(died from unintentional public falls),也有8600人……
再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資料,全球每10萬人,每年平均就有18.2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與這些資料對比起來,滑雪事故的平均傷亡人數,幾乎是「小巫見大巫」。
此外,就算「滑雪受傷在百分之十到十五」,以此推論出「三億人上冰雪三千萬人住骨科」,也已經是一個不太科學的計算方式了。
在過往的運動病理學中,「風險」一詞的使用非常寬泛,許多科學家也曾習慣性地将比率數字單純等同于風險,來展現運動項目的安全與否。例如,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聽到這樣的說法:「足籃球的受傷率比排球高,這意味着,足球的受傷風險更大。」——實際上,這都是不科學的表達方式了。
根據美國運動刊物《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的表述,如今科學上對于「受傷風險」更精确的定義,是具體到每個運動員/運動參與者個體的受傷的平均機率,而不是「一刀切」的大衆平均機率,這種解釋,也更符合現代醫學研究的基本概念。
總而言之,不管是與其他極限運動相比,還是足籃球等大衆體育項目相比,滑雪運動的危險性絕對是較低的。
03注意安全防護,你也能享受滑雪之樂
在滑雪運動誕生的伊始,「雪道盡頭是骨科」或許是一個貼切的表述。但是在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滑雪運動逐漸在全球大衆化的背景下,滑雪運動的安全保障措施正在不斷完善,除去高山滑雪、技巧滑雪等頗具有專業門檻的滑雪項目之外,如今因滑雪導緻跟腱斷裂與骨折等重傷的情況,正在大大降低。
大多數與其他滑雪者、障礙物相撞或者下坡速度過快所引起的傷病,都是擦傷、裂傷與肌肉拉傷等,或者因未佩戴好滑雪眼鏡,而造成的雪場紫外線損傷等(也稱「雪盲症」)。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參與運動前,務必做好熱身與防護工作,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參與相關訓練,這無論對于參與任何運動來說都是如此。
是以,我們可以了解毛睿醫生提醒大家注意防護安全的好意,但大可不必因為一些并不太科學的結論或資料,就此因噎廢食,對滑雪運動敬而遠之。
總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穿戴好滑雪服,戴好頭盔,系好滑雪眼鏡,接受充分的專業訓練,你一定能夠體驗到屬于自己的滑雪運動樂趣。否則,在終點等待你的,也絕不僅僅是「骨科」這一個科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