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韋法雲:用大資料理念之光照亮智慧校園建設

作者:光明網

如果把校園資訊化建設分為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兩個階段,那麼目前我們仍處于數字校園階段,受限于區域發展、校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我們離智慧校園還有相當長的路程。客觀來說,校園資訊化滞緩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系統設計、技術應用和建設管理三個方面存在脫節。為此,應充分發揮大陸的體制優勢和制度優勢,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的總體方針指引下,統籌技術和管理力量,加強校園資訊化的診斷和改進指導,一校一策,促進均衡發展。

從技術視角來看,智慧校園是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內建,有助于我們開展教學科研和管理活動。這塊“內建電路”,着眼于環境感覺、資料支撐、網絡互通,以其高智商、高情商、超高運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将夯實我們教育資訊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從社會學意義來講,新技術支援下的智慧校園建設,要依循教育規律、引領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支援教學、科研、行政、後勤和實體校園融為一體,使之成為開放性社群,而資料就是支撐其存在的靈魂。我們身處資料時代,資料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元素,我們既是資料的生産者,也是資料的使用者。

大資料強調的是全資料理念,呈多元性、繁雜性、動态性、價值性和關聯性的特征。比如,按照大資料思維,風過留聲,人過留痕,一切事物都可以通過數值、文字、聲音和圖像來表達。高校所有活動,都可以通過智慧校園記錄、量化、分析。

大資料認為,每一個事件,都是多元多次方程組,每一個自變量的變化,都将影響其發展和變化的路徑。對于事物發展,傳統思維支援的是因果論。大資料的關聯性理念,是網狀思維,實際上強調的是一果多因,有利于我們客觀認識這個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觀察事件的過程和全貌。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資料追根求源,把所有關聯的時間、空間、人和事,都盡快反映出來,對疫情防控十分有效。這就幫助我們很好了解蝴蝶效應,了解“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

全資料理念要求我們必須打通資料孤島,實作資訊的互聯互通,用好結構性資料、非結構性資料和半結構性資料。這樣,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決策者,都對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有全面的把握,不會出現一葉障目、盲人摸象的片面性的錯誤。

大資料還提醒我們,我們的研究對象,我們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内外環境,時時刻刻都處于變化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動态地跟蹤和考察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時,精準畫像,主要是對過去的發展軌迹和現狀進行描述,對未來的預測,不可能按照線性邏輯、數學邏輯來推算。是以,資料反映的隻是過去,對未來的研判,還需要分析者的智慧,需要對未來的不确定性進行多方案的推演。也就是說,我們進行智慧校園建設需要借助資料,但不能完全依賴資料,要發揮“人”的能動性,注重培養一批懂技術、懂教育的高水準的資料分析和管理團隊。

(作者系安徽省高校管理大資料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專家)

來源: 光明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