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語版話劇《雷雨》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昨晚,“演藝大世界”新春首部首演劇目——滬語版話劇《雷雨》在中國大戲院迎來開門紅。該劇由上海寶山區滬劇藝術傳承中心、上海藝動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另辟蹊徑用上海話演繹曹禺經典,原本以為觀衆會先“軋軋苗頭”謹慎觀望,沒想到尚未開演已銷售90%,再度驗證了人們對鄉音的渴望。
在主演華雯看來,“《雷雨》還是一部能傳播我們‘上海聲音’的作品,早年《雷雨》被改編為滬劇,成為一代經典,如今我們用方言話劇來演繹,讓上海話回歸城市舞台。”
九零後看《雷雨》 很懸疑
不同于傳統《雷雨》廳堂結構實景舞台,此版《雷雨》的視覺呈現頗有“暗黑童話”的意味。七八面巨型镂花窗棂橫跨舞台成為背景,依舊是沉悶低氣壓的氛圍,卻又帶着時空割裂感,以黑白灰為基底的舞台上,孔雀綠的沙發、胡桃木的家具,格外出挑。
舞台上,繁漪初亮相,一身湖藍色絲絨旗袍,兩側開襟處有褶皺薄紗,當她沿着旋轉樓梯徐徐下行,裙擺随着步伐輕擺,别具風韻,猶如這枯墳般的舊式大家庭裡的午夜玫瑰。《雷雨》故事的發生地并不在上海,如今既用上海話來演繹,便在氛圍感上做了一番本土化移植。
擔任此劇舞美設計的是年輕的設計師王瑜,以九零後的視角看《雷雨》的她表示:“如果把結果率先呈現于舞台,簡直就是絕佳的懸疑片開頭。”是以她為《雷雨》設計了很酷的舞台,場景随着悶雷、驚雷、炸雷而改變。全劇高潮時,驚雷炸響,始終懸在正廳中央的巨型吊燈在半空裂成碎片撲簌簌往下掉,好像整個世界都坍塌了。
聽兩個鐘頭上海話 很過瘾
當然,此劇最大看點還是在上海話的演繹。散場時,有觀衆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朋友安利這部劇,“蠻靈額,老好看額,關鍵聽兩個多鐘頭上海閑話,過瘾。”也有看過很多版《雷雨》的資深劇迷表示:“當初曹禺先生就曾說過,沒想到《雷雨》《日出》《家》都創排滬劇了,還非常合适。設想下,如果曹禺先生知道方言劇《雷雨》上演了,也會很高興吧!”
讓人感慨的是,昨晚劇場裡有不少正放寒假的學齡童被父母帶來“磨耳朵”,剛滿7歲的女兒丁以然被媽媽帶來看戲,散場時問她:“侬看得懂(口+伐)?”平時頗為抵觸上海話的女兒竟不自覺地回複:“阿拉看得懂額”。這讓小丁的媽媽驚喜不已:“一直以為女兒是不會說上海話,沒想到她就是不肯說,上海小囡還是要會兩句上海話,才不忘記自己的來處”。
率寶山滬劇團“破圈”排演方言版《雷雨》,華雯頂着巨大的壓力。有老友勸她不要“特立獨行”,還是要守住滬劇的根;更有前輩善意關照,藝術生命有限,莫“不務正業”。對此,她依然堅持:“滬劇要振興,滬語大環境的振興是關鍵。”
本報記者 朱淵
來源: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