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语版话剧《雷雨》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昨晚,“演艺大世界”新春首部首演剧目——沪语版话剧《雷雨》在中国大戏院迎来开门红。该剧由上海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另辟蹊径用上海话演绎曹禺经典,原本以为观众会先“轧轧苗头”谨慎观望,没想到尚未开演已销售90%,再度验证了人们对乡音的渴望。
在主演华雯看来,“《雷雨》还是一部能传播我们‘上海声音’的作品,早年《雷雨》被改编为沪剧,成为一代经典,如今我们用方言话剧来演绎,让上海话回归城市舞台。”
九零后看《雷雨》 很悬疑
不同于传统《雷雨》厅堂结构实景舞台,此版《雷雨》的视觉呈现颇有“暗黑童话”的意味。七八面巨型镂花窗棂横跨舞台成为背景,依旧是沉闷低气压的氛围,却又带着时空割裂感,以黑白灰为基底的舞台上,孔雀绿的沙发、胡桃木的家具,格外出挑。
舞台上,繁漪初亮相,一身湖蓝色丝绒旗袍,两侧开襟处有褶皱薄纱,当她沿着旋转楼梯徐徐下行,裙摆随着步伐轻摆,别具风韵,犹如这枯坟般的旧式大家庭里的午夜玫瑰。《雷雨》故事的发生地并不在上海,如今既用上海话来演绎,便在氛围感上做了一番本土化移植。
担任此剧舞美设计的是年轻的设计师王瑜,以九零后的视角看《雷雨》的她表示:“如果把结果率先呈现于舞台,简直就是绝佳的悬疑片开头。”因此她为《雷雨》设计了很酷的舞台,场景随着闷雷、惊雷、炸雷而改变。全剧高潮时,惊雷炸响,始终悬在正厅中央的巨型吊灯在半空裂成碎片扑簌簌往下掉,好像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听两个钟头上海话 很过瘾
当然,此剧最大看点还是在上海话的演绎。散场时,有观众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朋友安利这部剧,“蛮灵额,老好看额,关键听两个多钟头上海闲话,过瘾。”也有看过很多版《雷雨》的资深剧迷表示:“当初曹禺先生就曾说过,没想到《雷雨》《日出》《家》都创排沪剧了,还非常合适。设想下,如果曹禺先生知道方言剧《雷雨》上演了,也会很高兴吧!”
让人感慨的是,昨晚剧场里有不少正放寒假的学龄童被父母带来“磨耳朵”,刚满7岁的女儿丁以然被妈妈带来看戏,散场时问她:“侬看得懂(口+伐)?”平时颇为抵触上海话的女儿竟不自觉地回复:“阿拉看得懂额”。这让小丁的妈妈惊喜不已:“一直以为女儿是不会说上海话,没想到她就是不肯说,上海小囡还是要会两句上海话,才不忘记自己的来处”。
率宝山沪剧团“破圈”排演方言版《雷雨》,华雯顶着巨大的压力。有老友劝她不要“特立独行”,还是要守住沪剧的根;更有前辈善意关照,艺术生命有限,莫“不务正业”。对此,她依然坚持:“沪剧要振兴,沪语大环境的振兴是关键。”
本报记者 朱渊
来源: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