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邊經濟學第42課:花幾萬塊度假旅行,高消費還是投資自己?

作者:陶朱公的投資日記

旅行的意義

建議大家平時把收入分成投資的錢、實作夢想的錢、以及零花的錢三個部分。投資的部分用來錢生錢,是保證将來不工作也能有穩定收入、幫助我們實作财務自由的;實作夢想的部分,是給自己設定中短期目标的,比方說周末和朋友下個館子、添置一台筆記本電腦、為一年後全家出遊攢足資金,本質上是延遲消費,但還是消費;零花的錢就是滿足日常開銷、基本花費的部分。

後來我跟一個朋友讨論了這個話題,他卻表達了不一樣的看法,我們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對第二個賬戶——實作夢想的錢的了解上面。在他看來,每年花幾萬塊度假旅行是增加見聞豐富閱曆,不是消費而是投資自己。

我卻堅持,如果旅遊都算投資的話,那人們去買名牌包也可以解釋成投資個人品牌、顯示不俗品味、利于結交人脈、找到更好工作。吃頓飯是消費吧,可不花錢哪還有力氣工作,這樣一想,吃飯就是投資身體,能不能算投資呢?

結果說到最後,我倆誰都說服不了誰、僵持不下。

是投資,也能是消費

固有的認知裡,投資和消費是兩碼事,要麼投資要麼消費,隻能選一個。

直到最近我接觸到一個經濟學概念,打破了這種認知,這個概念叫做平衡消費。它來自投資大師歐文·費雪在《利息理論》中的一句話:“投資是時間次元上的平衡消費。”這話很好解釋,投資和消費是一回事,沒那麼泾渭分明,隻不過是人們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在時間上做的一個平衡罷了。

年輕人可以沒有文憑、一下班就出去玩、領到工資立馬花光,但這樣及時行樂隻注重眼前享受,可能會一直辛苦、甚至面臨被雇主解聘的風險。反過來,如果能多花點時間和金錢在讀書、提升文憑和技能方面,哪怕現在辛苦點但将來大機率會好過不少。

我們總愛說,人,就活個值不值。這裡的“值”,不是今天“值”,也不是明天“值”,而是你我終其一生每個時間點的“值”總和。用“平衡消費”來解釋就是,人所追求的,不是某個瞬間的消費最大化,而是把終身每個時間點的消費加一起、得到的收入總和的最大化。

是以,花幾萬塊去度假旅行,是一時的消費,但放到更長的時間次元裡,旅行中放松的身心、增加的見聞、開闊的眼界、結識的朋友都可能變成一筆讓我們受用終身的投資。

就像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選國外讀研還是國内讀研。國外讀研最少一年就能畢業,還能練習口語、體會不同的文化,國内讀呢,學費生活費都不貴,并且是在自己的熟悉的環境裡,選哪個真的是因人而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