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身边经济学第42课:花几万块度假旅行,高消费还是投资自己?

作者:陶朱公的投资日记

旅行的意义

建议大家平时把收入分成投资的钱、实现梦想的钱、以及零花的钱三个部分。投资的部分用来钱生钱,是保证将来不工作也能有稳定收入、帮助我们实现财务自由的;实现梦想的部分,是给自己设定中短期目标的,比方说周末和朋友下个馆子、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一年后全家出游攒足资金,本质上是延迟消费,但还是消费;零花的钱就是满足日常开销、基本花费的部分。

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讨论了这个话题,他却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第二个账户——实现梦想的钱的理解上面。在他看来,每年花几万块度假旅行是增加见闻丰富阅历,不是消费而是投资自己。

我却坚持,如果旅游都算投资的话,那人们去买名牌包也可以解释成投资个人品牌、显示不俗品味、利于结交人脉、找到更好工作。吃顿饭是消费吧,可不花钱哪还有力气工作,这样一想,吃饭就是投资身体,能不能算投资呢?

结果说到最后,我俩谁都说服不了谁、僵持不下。

是投资,也能是消费

固有的认知里,投资和消费是两码事,要么投资要么消费,只能选一个。

直到最近我接触到一个经济学概念,打破了这种认知,这个概念叫做平衡消费。它来自投资大师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中的一句话:“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这话很好解释,投资和消费是一回事,没那么泾渭分明,只不过是人们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在时间上做的一个平衡罢了。

年轻人可以没有文凭、一下班就出去玩、领到工资立马花光,但这样及时行乐只注重眼前享受,可能会一直辛苦、甚至面临被雇主解聘的风险。反过来,如果能多花点时间和金钱在读书、提升文凭和技能方面,哪怕现在辛苦点但将来大概率会好过不少。

我们总爱说,人,就活个值不值。这里的“值”,不是今天“值”,也不是明天“值”,而是你我终其一生每个时间点的“值”总和。用“平衡消费”来解释就是,人所追求的,不是某个瞬间的消费最大化,而是把终身每个时间点的消费加一起、得到的收入总和的最大化。

因此,花几万块去度假旅行,是一时的消费,但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里,旅行中放松的身心、增加的见闻、开阔的眼界、结识的朋友都可能变成一笔让我们受用终身的投资。

就像很多本科生毕业之后选国外读研还是国内读研。国外读研最少一年就能毕业,还能练习口语、体会不同的文化,国内读呢,学费生活费都不贵,并且是在自己的熟悉的环境里,选哪个真的是因人而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