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衣念(上海)時裝貿易有限公司因以次充好,将成本75元/件的羽絨服标價1598元/件賣,被北京市西城區市場監管部門罰沒人民币15704.45元。該公司為國際知名服裝企業南韓衣戀集團在中國的注冊公司。
事情大緻是這樣的。涉事公司先是委托遼甯丹東的一家服裝企業為其生産“衣戀”羽絨服共計80件,生産成本75元/件。随後,将其中9件分别擺上北京兩家百貨公司的專櫃,标價1598元/件進行銷售。最終,隻打折賣出了兩件,市場監管部門的罰單就來了。
乍看起來,這隻不過是小事一樁,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滿打滿算,涉案産品隻有80件。進入銷售終端的更少,隻有9件。被賣掉則少之又少,隻有2件,實際銷售額隻有區區2237.2元。可是,就是這樣一樁小事,曝光之後竟在輿論場上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在諸多新聞熱點的“包圍”之下沖上了微網誌熱搜,甚至一度成為熱搜第一!如此輿情頗有些出人意料。可仔細一想,“衣戀”被罰沖上熱搜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一者,高達20倍的吊牌溢價夠吸睛。标價1598元/件的羽絨服,生産成本隻有75元。吊牌溢價高達20倍。這讓許多人頗感震驚。涉事公司在銷售委托生産的羽絨服時,不僅堂而皇之地挂上“衣戀”的牌子,還明示産品執行标準為GB/T14272-2011《羽絨服裝》、GB18401-2010C類《國家紡織産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顯然是刻意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不少“衣戀”消費者禁不住要問:我身上的“衣戀”羽絨服是否就是這種“貨色”?其它“衣戀”品牌的服裝是否也是這麼“暴利”?生産成本75元/件的羽絨服,根本不可能嚴格執行“衣戀”牌羽絨服應有的生産标準。
二者,“衣戀”的知名度、關注度夠高。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中國之後,“衣戀”迅速作為“韓裝頂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睐,成為不少人的“夢中情衣”。巅峰時期,“衣戀”在中國主要城市開有8000多家門店,旗下多個品牌多款産品更是承包了各大商場C位。可是,這樣一個備受信賴的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竟全然不顧自己的顔面,以次充好,做出了這樣的糗事。為此,“依戀”着“衣戀”的人們難免會心緒不平。
三者,“衣戀”是有“前科”的。此前,涉事公司已多次因産品問題而被中國市場監管部門處罰。去年年初,“衣戀”曾因一款女士羊毛大衣旗不含羊毛而被處以了20萬元的罰款。同年2月、3月和4月,衣念上海公司又多次被罰,處罰原因包括: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對商品性能、功能、産地等表示不準确、不清楚等。在消費者投訴平台黑貓平台,針對“衣戀”的投訴也有超過百條,内容以發貨不及時和不退保價的差價為主。作為備受信賴的全球服裝“大牌”,“衣戀”一次又一次犯下諸如此類的低級錯誤,消費者不可能保持緘默,不去表達自己的失望與憤慨。
越是知名品牌,越應謹小慎微,愛惜自己的羽毛。對“衣戀”而言,這波沖上熱搜的負面輿情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對“衣戀”的中國同行而言,“衣戀”被罰沖上熱搜是一次嚴厲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