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生返鄉日記:别對單身不友好,農村剩男才是真問題

曹旭辰(華中科技大學學生)

每年元旦,很多年輕人最怕親戚三問:今年多大了?你有男性(女性)朋友嗎?你什麼時候結婚?今年的新年聲音也時不時出現,讓我不結婚姐姐挺頭疼的,每次問,表哥隻能不好意思笑,轉身去廚房幫忙。除了表親,因為爆發不能回到表親身邊也一直是成年人關注的對象,表哥剛滿30歲,用流行的觀念判斷,是"剩男"的标準标準之一。

"剩男""剩女"當然不是一個例子,而是一種現象,伴随着這種現象的是一種強烈的價值判斷。當這兩個字出現時,更多的是對年長青年"不能嫁出去"和"不能娶兒媳婦"的語氣和戲弄。在現實的折射和媒體的強化下,農村留男少女的概念得到加強,并且總是與一些标簽聯系在一起。

學者陸飛在《'剩男'和'剩女'媒體形象建構的差異》中提到了一種觀點,媒體對"剩男"和"剩女"的關注呈現出明顯的極端趨勢。高學曆、高收入、高齡城市"留女"和"低收入""低教育""低素質"農村"留守男性"成為媒體建設的重點。我們總是看到媒體希望我們看到的世界,忽視了農村"剩男"的多樣性,以及他們所受教育、職業和經曆帶給他們的不同身份。城市留守婦女的情況也是如此,她們的婚姻是她們生活的決定因素,她們的外部條件是習慣于從男性角度評判婦女的社會的标準。

在很多城市,年邁的年輕女性可以獨立于自己的能力生活,很多是因為要求高,不願意"會",但農村留男的問題是,他們在婚姻上沒有競争力。再加上長期存在的"父權制偏好"觀念,我國男女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加劇了這一現象。雖然這種現象通過國内的一系列調整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而有所改善,但人口向恢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生态環境的恢複一樣,在動态上需要平衡和改善。

我一直覺得,留女是僞問題,農村剩男可能是真正的問題。現在輿論上有一種趨勢,單身極不友好,單身當問題,在"集體婚姻"、"告别單身"、"單身不對"的價值判斷中讨論留女。有人批評了當代婚姻的三大敵人:已婚人士不放心,未婚人士不願意,旁觀者過于熱情。的确,從文獻、綜藝節目中,七姨八姨看,很多人都太熱衷于單身,閑置無事,滿腔支援。其實,社會上很多對單身人士的想象都是錯誤的,很多單身人士生活得很好,享受着一個人的自由,不乏追求者。沒有遇到合适的人,就會一起在綁架别人中把自己嫁出去,然後在婚姻中打架,給孩子一個破碎的家庭,那是不負責任的悲劇。單身是怎麼回事?不僅應該成為一個人的絕對隐私,就像現在不能随便問别人的收入、年齡,不能随便問别人關于婚姻和愛情狀況,給别人施加壓力。媒體也較少使用歧視和壓力條款,以創造一個尊重個人自由和友好的媒體環境。

單身作為自由選擇不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是一個阻礙自由選擇的真正問題。尤其是農村留男,媒體報道,農村單身漢太多了,除了"剛性剩男"找不到的對象,很多人被困在婚姻圈裡。彩禮、住房、汽車、算計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不靠父母,很少有能嫁好婚的年輕人能承擔這些費用。再加上男生比女數越來越激烈,導緻色彩儀式成為競争的一部分,給很多家庭和年輕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讓婚姻越來越物質化。有媒體認為,男性在婚姻中的競争不一定是年齡的擠壓,但可能是有錢、有資源的男性對相對弱勢男性的擠壓,在目前中國城鄉差異化的情況下,可以了解為城市男性對農村男性的擠壓,也可以了解為農村男性的"内在體積"。

關注這些深刻的現實問題,比随便把男人和女人的"壞主意"作為解決問題的"資源",要重要得多。此前,有媒體文章《新年返鄉調查:一些農村已婚妻子要100萬人》,采訪了一位專家,這位專家開了一個滑坡的世界大處方: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促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農村"剩男"技能教育訓練,"出口"到女性集中在行業和地區。這麼像樣的胡說八道,張開嘴閉嘴"輸出輸入",是人作為人嗎?這是對單身人士的另一種不友好,貶低。

想想我的表弟和表弟,專家和輿論讓這些年輕人走了,不要對他們的單身人士進行那麼多熱身。性别比例、城鄉差異、色彩儀式裡面的體積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公地私有領域的明确分離,阻礙自由結合的結構性問題的解決,以及将愛情婚姻作為私人問題留給私營部門,是一個開放社會應該對年輕人的真誠、友好和善意。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