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電影《黑暗之風》在北京國際飯店上映
4月20日,由妮拉·馬達·潘達執導的印度電影《黑暗之風》在北京國際飯店上映,入圍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導演Nila Madha Panda出席了釋出會。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常務理事吳曼玲頒發了入圍證書。
對于這次來華,導演妮拉·馬達·熊貓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情,也感謝你把他的作品帶到了北京,這部電影是在北京找到自己的位置。
《黑暗之風》講述了印度拉賈斯坦邦一個名叫馬華的村莊的故事。馬華以務農聞名。然而,現在,住在馬華的人們已經忘記了雨水落在土壤上的氣味。缺乏降水使農民變得貧窮,選擇從銀行借錢,但陷入債務危機。失明的父親何度和他自己的兒子也受到了同樣的壓力。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家庭通過銀行經理和一個失明的老人之間的合同面臨真正的社會貧困的悲慘故事。
這部電影沒有明亮的色調,使用大量的長鏡頭和自然光,以嚴肅的叙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正的印度村莊。導演清楚地說明了為什麼人們貧窮和悲慘,即氣候變化。一個家庭忍受了幹旱,而另一個家庭不得不面對飓風造成的洪水。他們悲劇的根源是自然災害。這種自然災害摧毀了農業,使人們陷入饑餓和貧困,直到奪走人們的生命。
熊貓導演的電影大部分主題來自他對周圍社會和生活的關注。氣候變化、童工、教育、艾滋病、健康、水問題和性别平等都是他電影中的主題。2010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劇情片《我是卡拉姆》(I Am Karam),該片獲得了32項國際獎項和一項國家獎。
"這是一部現代電影,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發生了這種情況,"熊貓說,與其他關注社會問題的電影相比。由于我們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導緻全球變暖和許多極端事件。我經常說,這部電影對這個時代非常重要,這是現代人面臨的問題,比如氣候變化引起的酸雨問題是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現在我們的世界失去了平衡,這部電影是關于一個盲人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
在談到這部電影的靈感時,潘達先生說,2006年,當他看到顯示印度許多村莊被洪水淹沒的資訊時,他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印象深刻。"我在2006年看到的是兩個村莊被洪水淹沒,我跟蹤了五年,到2012年,有七個村莊被洪水淹沒,"他說。是以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告訴你們一個關于全人類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故事,因為有些人隻是不相信氣候變化的後果。"
去年,《黑暗之風》獲得印度國家電影獎特别評審團獎,被稱為"印度奧斯卡",今年入圍北方電影節主要競賽機關"天空之宮獎"。希望這部電影也能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