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辰(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每年元旦,很多年轻人最怕亲戚三问:今年多大了?你有男性(女性)朋友吗?你什么时候结婚?今年的新年声音也时不时出现,让我不结婚姐姐挺头疼的,每次问,表哥只能不好意思笑,转身去厨房帮忙。除了表亲,因为爆发不能回到表亲身边也一直是成年人关注的对象,表哥刚满30岁,用流行的观念判断,是"剩男"的标准标准之一。
"剩男""剩女"当然不是一个例子,而是一种现象,伴随着这种现象的是一种强烈的价值判断。当这两个字出现时,更多的是对年长青年"不能嫁出去"和"不能娶儿媳妇"的语气和戏弄。在现实的折射和媒体的强化下,农村留男少女的概念得到加强,并且总是与一些标签联系在一起。
学者陆飞在《'剩男'和'剩女'媒体形象构建的差异》中提到了一种观点,媒体对"剩男"和"剩女"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极端趋势。高学历、高收入、高龄城市"留女"和"低收入""低教育""低素质"农村"留守男性"成为媒体建设的重点。我们总是看到媒体希望我们看到的世界,忽视了农村"剩男"的多样性,以及他们所受教育、职业和经历带给他们的不同身份。城市留守妇女的情况也是如此,她们的婚姻是她们生活的决定因素,她们的外部条件是习惯于从男性角度评判妇女的社会的标准。
在很多城市,年迈的年轻女性可以独立于自己的能力生活,很多是因为要求高,不愿意"会",但农村留男的问题是,他们在婚姻上没有竞争力。再加上长期存在的"父权制偏好"观念,我国男女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加剧了这一现象。虽然这种现象通过国内的一系列调整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善,但人口向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生态环境的恢复一样,在动态上需要平衡和改善。
我一直觉得,留女是伪问题,农村剩男可能是真正的问题。现在舆论上有一种趋势,单身极不友好,单身当问题,在"集体婚姻"、"告别单身"、"单身不对"的价值判断中讨论留女。有人批评了当代婚姻的三大敌人:已婚人士不放心,未婚人士不愿意,旁观者过于热情。的确,从文献、综艺节目中,七姨八姨看,很多人都太热衷于单身,闲置无事,满腔支持。其实,社会上很多对单身人士的想象都是错误的,很多单身人士生活得很好,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不乏追求者。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就会一起在绑架别人中把自己嫁出去,然后在婚姻中打架,给孩子一个破碎的家庭,那是不负责任的悲剧。单身是怎么回事?不仅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绝对隐私,就像现在不能随便问别人的收入、年龄,不能随便问别人关于婚姻和爱情状况,给别人施加压力。媒体也较少使用歧视和压力条款,以创造一个尊重个人自由和友好的媒体环境。
单身作为自由选择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阻碍自由选择的真正问题。尤其是农村留男,媒体报道,农村单身汉太多了,除了"刚性剩男"找不到的对象,很多人被困在婚姻圈里。彩礼、住房、汽车、算计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不靠父母,很少有能嫁好婚的年轻人能承担这些费用。再加上男生比女数越来越激烈,导致色彩仪式成为竞争的一部分,给很多家庭和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让婚姻越来越物质化。有媒体认为,男性在婚姻中的竞争不一定是年龄的挤压,但可能是有钱、有资源的男性对相对弱势男性的挤压,在目前中国城乡差异化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城市男性对农村男性的挤压,也可以理解为农村男性的"内在体积"。
关注这些深刻的现实问题,比随便把男人和女人的"坏主意"作为解决问题的"资源",要重要得多。此前,有媒体文章《新年返乡调查:一些农村已婚妻子要100万人》,采访了一位专家,这位专家开了一个滑坡的世界大处方: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农村"剩男"技能培训,"出口"到女性集中在行业和地区。这么像样的胡说八道,张开嘴闭嘴"输出输入",是人作为人吗?这是对单身人士的另一种不友好,贬低。
想想我的表弟和表弟,专家和舆论让这些年轻人走了,不要对他们的单身人士进行那么多热身。性别比例、城乡差异、色彩仪式里面的体积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公地私有领域的明确分离,阻碍自由结合的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将爱情婚姻作为私人问题留给私营部门,是一个开放社会应该对年轻人的真诚、友好和善意。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