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連華

看《人世間》電視劇,當時并不怎麼喜歡大哥周秉義的角色,感覺他為家庭付出得太少了。
但是看到後面,天哪,雖然他為家庭付出得很少,但是,他為愛情付出了許多呀,尤其是進入婚姻之後,簡直就是天下第一好男人。
結婚後,妻子不能生育,周秉義直接把責任扛過來,就說自己有問題。
妻子郝冬梅的父母是高幹,本來說好去周家看看,結果郝父生病沒有去成,就派秘書去看望。
秘書拿錯了禮物,把周家送的禮物原封不動送回,讓周家很沒面子。
當時,周家的氣氛很緊張,郝冬梅想解釋,周秉義沒有讓她解釋。
兩人從周家出來,按照以往電視劇的套路,他們夫妻應該大吵一架,放到現實生活中,也是應該大吵一架的。
幹啥呀,你家高幹就瞧不起人呀,什麼意思呀等等。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夫妻吵架是一種正常的宣洩和溝通。”
但是,周秉義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人家沒有和妻子吵。
他先是站在自己家的角度分析問題,然後又站在嶽父母家的角度分析問題。
把兩家問題分析完之後得出結論,沒有什麼好解釋的,就是兩家之間存在差距,這種差距造成不愉快。
“得,完活兒。”
本來應該是吵架的戲碼,因為周秉義設身處地為妻子着想,結果就沒吵成。
是不是很失望?沒有,隻有羨慕的份兒。
如果我們的另一半也能夠像周秉義那樣,遇到問題不是吵,而是先分析再結論,最後握手言和。
那麼,人世間的夫妻,要多恩愛就有多恩愛,誰還有閑暇時間吵架呀?
是以,好的夫妻溝通方式就是,要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換位思考,才會感同身受,然後了解并和解。
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觀地去指責,去争個對錯。
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這種溝通方式體諒對方,減少沖突,自然也就不會吵架,夫妻關系幸福和諧。
劇中另一對夫妻的溝通方式,則完全是不同的畫風。
過年時,居住在光字片兒的發小們聚餐,包括周秉昆的發小國慶和妻子吳倩。
吳倩和國慶結婚後,與國慶的父母住在一起。
後來,國慶的姐姐一家也搬來同住。
吳倩發牢騷說,兩間小土房,巴掌大的地方,擠了八口人。家根本不像家,我看,收容所都不如。
按理說,吳倩隻是發個牢騷而已,事實就是那個事實,也的确擠了八口人,還不讓人發發牢騷嗎?
結果呢,國慶當場就發火了,沒有任何溝通環節,直接從桌子上拿起帽子打過去,嘴裡還喊着:“能不能别在這裡丢人了?”
國慶的想法就是,有話别在這裡說,在這裡說就是不對。雖然事實确鑿,但也不能說出來。
假如他能夠站在妻子的角度考慮,因為生活壓力大,讓妻子發發牢騷,也未嘗不可。
但是,國慶的表現沒有任何感同身受,他認為在外面發牢騷是丢人,而忽略事情的本質是什麼,用獨幕喜劇演員的話來說,就是跑偏,更不可能去分析再總結了。
夫妻之間遇到問題,如果沒有溝通,而是簡單粗暴地解決,隻能将沖突激化,那麼夫妻關系很難融洽。
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感同身受,才能體諒對方的不易,感受對方的委屈。然後調整自己的心态,與對方共情,進而将沖突降低到最小,才能讓關系正常化。
讀錢鐘書老先生的小說《圍城》,方鴻漸和妻子孫柔嘉的最後結局,其實早就注定了的。
他們夫妻之間的溝通,隻有争對錯,看誰占上風。
孫柔嘉第一次回婆家,因為沒有行跪拜禮而讓方家老人不爽,飯也吃得不愉快,新衣服又被小孩子灑了酒。
兩人從家裡出來,沒有就事論事,反而從留學生争論到方父是老古董,然後方鴻漸再譏諷孫柔嘉沒有留過學,至于衣服的事情,再也沒有提。
後來雙方老人會親家,見面也不愉快,彼此讨厭起對方的家庭來。
錢先生寫道:“鴻漸柔嘉兩人左右為難,受足了氣,隻好在彼此身上出氣。鴻漸為太太而受氣,同時也發現受了氣而有個太太的友善。
從前受了氣,隻好悶在心裡,不能随意發洩,誰都不是自己的出氣筒。現在可不同了,對任何人發脾氣,都不能夠像對太太那樣痛快。”
當然,孫柔嘉也是這樣想的,和誰發脾氣都不如和夫妻來得痛快直接。
夫妻之間都把對方當成出氣筒,根本就沒有為對方着想的意思,骨子裡就是誰赢誰老大,這樣的夫妻關系怎能共度餘生?走過小半生就已經是賺大發了。
佛家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為他人着想,這個就是慈悲。”
這段話比較廣義,可以用在任何一段關系之中。能夠為他人着想是慈悲,那麼這份慈悲憫人,為什麼就不能用到自己愛的人身上呢?
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關系想要融洽,就必須時時溝通。
而溝通的方式有許多種,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換位思考并行事,是最接地氣的方式。
夫妻本來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緣分而結合在一起,彼此的個性、生活習慣等等都是需要磨合的。
倘若遇到問題時,沒有為對方着想,隻想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多半就會引起紛争,繼而争吵,關系很難和諧。
每對夫妻都是前世修來的緣分,緣分在,就要珍惜生活,遇到問題好好溝通解決,多為對方着想,多體諒對方,是修自己的快樂。
倘若對方也為你着想,那麼就是雙向奔赴,簡直就是人世間最幸福的夫妻,彼此都快樂。
如果不能為對方着想,關系弄得特别緊張,自己不快樂,對方也不快樂,關系很難持久。
著名實體學家愛因斯坦說: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他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對于夫妻來說,如果不能為對方着想,隻想着自己,已經很自私了,那就更别提為他人着想了,何來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