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錦添解說冬奧會領獎服中國氣質:一種形而上的美感

《卧虎藏龍》《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紅樓夢》……這些幾成一代人記憶的影視劇,在視覺上鋪陳出獨特的審美風格。它們背後有一個共同名字:葉錦添。

而對于葉錦添而言,影視隻是他藝術世界中的一部分。北京冬奧會正在冰雪中火熱進行,當中國體育健兒登上領獎台,他們所穿的領獎服,也出自葉錦添的設計。

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葉錦添說,國潮是一股潮流,如果真正熱愛傳統文化,不妨去觸碰“原典”,“也許暫時沒有實際功能,但這其中有真正的中國氣質”。

奧運會是一個美學表達的空間

上世紀80年代,葉錦添剛從大學畢業,就成為電影《英雄本色》的執行美術。起點不可謂不高,但電影一拍完,少年就跑去歐洲遊曆。然而,越了解歐洲,他越覺得“必須要拍出自己的語言,不要一直跟着西方的語言走”。于是,葉錦添開始研究有關中國的傳統美學,後來的後來,就有了我們今天所知的“新東方主義”美學。

其實,葉錦添和中國奧運也有着深厚淵源:2004年,他為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八分鐘”設計了包括服裝和舞美的整體視覺;2021年,東京奧運會,他為中國代表團設計了“符合中國人氣韻和身體結構”的領獎服。

接到設計中國代表團領獎服的邀請後,葉錦添一直在想,“領獎服應該是什麼樣子”。為此,他做了很多研究,包括觀察此前曆屆奧運會的領獎服都長什麼樣——他發現了一個共同規律:奧運精神。“在一個平等公正的環境中去競争,展現在服裝上,會比較中性,但也要有民族特色”。

葉錦添為領獎服設計了傳統服飾元素的圓立領和一字扣;衣身上有三條紅線,中間的一條象征中軸線,加上旁邊的兩條,形成了一個“中”字,三條線形成一個“氣流”,代表了中國的一種形而上的美感。葉錦添透露,看上去簡約的領獎服其實使用了先進面料,在裁剪上也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身形,“畢竟我也不知道這件衣服最後是誰穿”。

以“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享譽世界的葉錦添,認為奧運會也是一個美學表達的空間。“運動場有一些像希臘的圓形劇場,很多人可以聚在一起,劇場中央的表演者和四周的觀衆,都可以交流。”

“藝術家”隻是标簽,所有事情都比标簽有趣

頭頂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等各式各樣的光環,葉錦添都覺得隻是“标簽”而已,“我不希望被‘藝術家’這樣的頭銜所定義。我喜歡去了解很多人,了解‘人本身’這件事情就有很長的路要走,所有事情都遠比被标簽所定義更有趣”。

2021年,葉錦添帶來了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傾城之戀》,這是他第一次擔任舞台劇的總導演,這和他過去的經曆很不一樣。“以前作為美術指導和服裝設計,很多東西要按照導演的要求做。這次輪到自己來作決定,便需要有強大的‘企圖心’和表達自己的欲望。”

《傾城之戀》在北京首演結束後,葉錦添腳踩電動平衡車出場,繞場一周向觀衆緻意。從電影到舞台、雕塑,再到導演,葉錦添一直在嘗試新領域,“我的藝術創作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對世界充滿着的強烈好奇心”。

上學時的葉錦添,就覺得自己和其他同學不太一樣,“想法經常飛到天上去”。在西風流行的香港,他一直在找尋傳統中國元素,包括“看了很多梅蘭芳、平劇的資料”。漸漸地,他發現,世界對中國的東西好像不太了解,甚至當時的中國人自己也不太了解,“我們在國際上是被描述的,而缺失了我們自我表達的部分”。

提出“新東方主義”,是差別于“東方主義”。東方主義,是西方對東方的描繪,而新東方主義,是東方的主動發言。

用成體系的視覺語言,把中國的美表現出來——在擔任《卧虎藏龍》美術設計時,葉錦添已在遵循這樣的理念。影片的美術設計用城牆、竹林、灰瓦等元素營造出簡約古典的氛圍,清淡素雅,傳遞出如詩如畫的中國氣質。

《胭脂扣》濃麗的欲望糾結,《卧虎藏龍》氤氲的古典文人氣韻,《大明宮詞》浸潤的流美绮幻與脆弱傷感……大衆熟悉的葉錦添,大都來源于螢幕上的演繹。為了呈現一個更完整的自己,葉錦添寫了很多書,新書《無時序的世界——葉錦添的美學筆記》就回望了自己數十年的創作之路。

關于詩意,葉錦添說:“詩意有可能是人在文化中真正存在的最珍貴的東西,因為它不能以時間、以空間的現實來衡量。它是超越某種世俗的價值,是真正存在過的形而上的美感,它永遠都超越事實的意義存在着,更真實地反映着人的價值。”

想感受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要去觸碰“原典”

聊到這裡,似乎葉錦添總是想把人帶回古代,但他話鋒一轉,說自己做了很多指向未來的、前衛的東西。“我的新東方主義其實是無限地發展各種可能。”他要做的,不是複制傳統,也不是後現代的解構,而是“重建中國視野中的世界觀與自我”。

“在月光清冷的照射下,沉沉地劃下了水邊的倒影,那裡好像在向我訴說着什麼,卻沒有聲音,沒有内容,它隻是浮遊在那裡,若不注意它,它就不存在,靜靜地看着它的流動,從一絲絲的反映中,感覺它确切地存在着……”葉錦添的這段描述,很“葉錦添”,但并沒有确切的時間。

“精神DNA”,是葉錦添近年來不斷闡釋的一個概念。他想在消費與技術異化的現代社會中,重新找尋時間、記憶、關系以及真正重要的精神。

如今,年輕人追逐“國風”、踏浪“國潮”,葉錦添覺得這是一件“文化自覺”的好事。但他也清醒地提出,這在目前隻是一個潮流,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深化到熱愛傳統文化本身。“真正的熱愛,不是把旗袍穿在身上就算了,而是要去了解它,然後創造它。而創造是很難的,既要熟悉古典,又要掌握當下。”

在葉錦添看來,古典是非常深邃的,真正觸碰它,才會感受到它的強大力量。而要“真正觸碰”,最好的方式是去觸碰“原典”——聽古代的音樂、看古代的繪畫、讀古代的詩詞歌賦……

“我的興趣是重新去感受這個東西的出處在哪裡,怎麼樣可以找到這個源頭,并把它确立起來,成為一個新的起點。”葉錦添說,“也許會有人比較功能主義,覺得這些東西跟我有什麼關系。的确,在日常生活中,也許沒有什麼用。但我們是中國人,從這些東西裡能體驗到真正的中國氣質。”

(中國青年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