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獲評“世界領先”

作者:星星飛翔

原标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獲評“世界領先”

黃昏下的“雪遊龍”。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位于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近日相繼迎來冬奧賽事。這裡也是本屆冬奧會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李興鋼帶領團隊實作了高山架空平台、地形氣候保護系統、邊坡修複技術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落地應用,填補了大陸高難度雪上場館建設空白,兩場館分别被對應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認證評價為“世界領先的高山滑雪場館和雪車雪橇場館”。

從零開始建起一座“小城市”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李興鋼曾擔任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本屆冬奧會又擔任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是名副其實的“雙奧設計師”。不同于以往的獨立場館設計,李興鋼團隊要在地形複雜、生态敏感的小海陀山區建起一座“小城市”,從市政道路的規劃到基礎設施的布局都要思慮周全。

場館本身的建設難度也相當高。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為例,賽道順陡峭的山勢而下,運動員競技可達每小時135公裡,為保證運動員過彎時安全性和競技性的平衡,需根據每一處彎道變化相應調整賽道的曲面形狀,近2公裡的賽道,幾乎每個截面都不同。這種高難度競技場館的設計、建造和運作,此前國内從未有過。

“當時真的是荒山野嶺,地形圖上的資訊也不盡準确。”李興鋼回憶,起初設計團隊幾乎隻能拿到一份僅包含了等高線、海拔标高等資料的地形圖。于是他帶領團隊“逆向研發”,承擔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複雜山地條件下冬奧雪上場館設計建造運維關鍵技術”的課題攻關。

“自然”背後滿滿科技味

賽區除永久性建築外,需建設大量冬奧會臨時配套設施,且賽後不會被全部保留。李興鋼團隊将大陸西南山區傳統“幹闌式”民居結構轉化創造為現代建築技術,研發出高山架空平台系統,沿山體走勢搭建鋼結構支架“撐”起基礎平台,既不破壞山地環境,又能提升施工效率及品質,賽後還可根據需求快速恢複地形原貌。

場館選址也有講究。為避免白天陽光直射造成賽道冰面變軟,雪車雪橇項目賽場通常建設在山體北坡,但海陀山僅有南坡一處區域具備合适的建造坡度。“把南坡變北坡”,李興鋼團隊利用自然地形的天然遮擋,配合人工地形、遮陽棚、擋風背闆等設計,實作了“雪遊龍”地形氣候保護系統的研發建設,賽道節能名額甚至優于北坡。

設計團隊還在遮陽棚上加裝了人行步道作為棚面結構配重,既友善檢修人員使用,又能供觀衆和遊客遊覽使用。“雪遊龍”隐藏在遮陽棚的木瓦頂之下,增添了山林遊廊的中國韻味。還有很多建築被巧妙地融入地形,例如延慶山地新聞中心采取80%覆土式設計,完美融入山體;蓄水塘壩的壩頂則成為了雪車雪橇中心的觀衆入口通道。

用建築設計傳遞中國文化

冬奧村沒有沿用曆屆冬奧會“在山裡蓋大樓”的思路,而是采取大陸傳統山村聚落式布局,庭院依山就勢,大量原生樹木被保留,上世紀40年代的小莊戶村遺迹修舊如舊,充分展現了村落文化的傳承。這也是李興鋼“山林場館,生态冬奧”理念的展現。

“冬奧會是重大的國際賽事,在國際語境下,把中國人的文化理念、生态價值觀傳遞給世界,是延慶賽區設計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李興鋼說,奧運場館建設不僅在技術上必須對标國際要求,更是在全世界目光注視下建設的超級工程,從2008年的宏大彰顯到2022年的生态融合,“每個奧運工程,都是在創造曆史。”

對于“後冬奧時代”,李興鋼團隊早有規劃。他們為延慶奧林匹克園區提前制定了“冬奧雪上場館及附屬設施賽後改造設計技術和導則”,不僅能為專業運動員提供國際級場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還留設了大衆體驗賽道出發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回村雪道”也将成為長達15.3公裡的大衆雪道,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大衆冰雪運動。(劉蘇雅)

(千龍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