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表姐跟我講了她最近發生的事,讓我對“臨界距離”這個概念醍醐灌頂。正如孔子所說“臨之以莊,則敬”。
表姐在家政公司找了個保潔鐘點工,每周固定去她家打掃一次衛生。
因為那個鐘點工幹活挺認真細緻的,一來二去熟絡起來表姐對她挺滿意的,就會偶爾留她一起吃個晚飯,給她送點水果吃吃。
可是表姐說她發現那個鐘點工最近幹活越來越不上心了,打掃衛生也沒有之前那麼細緻。
表姐很不解,明明自己待她很不錯,為什麼反倒她打掃衛生起來還懶散去了呢?于是表姐去到了家政公司了解情況。
家政公司負責人說不會呀,那個鐘點工在之前的一戶人家幹活一直是仔仔細細兢兢業業的,根本沒出現過這種情況。因為那戶人家隻要一不滿意就到家政公司投訴她,隻要吃到一個投訴就得罰100塊錢。
乍一看那戶人家确實不像表姐這麼有人情味,但是鐘點工确實是在表姐家偷懶了,是以表姐也反思造成這種情況她也是有責任的。
這就是“臨界距離”模糊了,因為表姐與鐘點工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表姐主動向她示好就是這個關系被模糊了,鐘點工會想你反正對我這麼好,那我偷懶一點你也不會怎麼樣吧。
事實上我們在和他人之間的相處需要這種“臨界距離”,也就是要跟刺猬一樣身上帶着刺,到了一定距離就不能在靠近了。
而我們在現在和人的相處模式中,有許多人是缺乏“臨界距離”的。為什麼年輕的老師在學校會比年長的老師更受學生歡迎呢?
因為年輕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臨界距離”更容易被模糊,因為他們年齡相仿,老師很容易就能融入學生,一旦老師沒了老師的樣子,這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要求就會讨價還價,因為學生想着的是反正你又不會生氣。
同理,我們在工作中要是碰到了好說話的上司,是不是有個事都會繞過嚴格的上司向他去請假呢?
是以我們常說上司也要有上司的樣子,你若是自己都沒了上司的樣子能怪下屬跟你讨價還價呢?
這就是“臨界距離”,我們要清楚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做什麼就要有做什麼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和人相處中沒有刻意保持這種“臨界距離”的話,那麼就會有很多麻煩人麻煩事,可能有人自以為跟你關系不錯,可是我們自己并不覺得,他就找你幫這幫那,那你是幫還是不幫呢?
生活中這樣拎不清的人有很多,我們不能奢求他們都知道要保持“臨界距離”,但我們自己要知道和誰該是個什麼距離,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就堅持,該說不就說不,不能他們拎不清我們也拎不清。
那麼友友們你們和人相處時會保持“臨界距離”嗎?你們周圍有拎不清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