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飲業及現代服務業發展之我見疫情絕對是黑天鵝,但我們不可以怨天尤人,餐飲業和服務行業本質上是輸給了自己,輸在了管理上和運

作者:宋向前

餐飲業及現代服務業發展之我見

疫情絕對是黑天鵝,但我們不可以怨天尤人,餐飲業和服務行業本質上是輸給了自己,輸在了管理上和營運能力上,我知道講這個話得罪人,甚至讓很多人會很難受,但不疼不通,正視問題才是我們正确的出發。

兩年前我講過一句話,「 2020 年是最難的一年,但是可能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餐飲和服務業行業就應了這句話,行業所面臨的一方面是供給端的成本快速上升,另一方面需求萎縮,預期轉弱;同時面臨着疫情所帶來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的改變沖擊。

供給側成本快速上升主要展現以下幾方面:房租越來越貴,人力成本越來越高,5 年前服務業的工資可能是現在的一半都不到,而五年後的服務業用工可能也比現在貴一倍不止,這是人口結構這種慢變量帶來的結構性成本沖擊,同時,水電瓦斯、碳排放資源等生産要素的“達峰”導緻的市場化成本上行沖擊了所有行業的成本結構,另外,社保入稅、金稅四期工程的實施和共同富裕中提高勞動者首次配置設定占比都不利好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的餐飲和服務業。

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需求呈現萎縮的趨勢,對未來收入改善的預期則是轉弱的,人們對于未來的收入水準改善和個人所得增長并不具備很強信心,過去人們敢花錢,現在則形成預防性儲蓄的習慣,疫情之下更是如此。近年的預防性儲蓄增長非常快,這其實極大地擠壓了有效需求,人口結構變化,老年化、少子化和生育水準快速下行的情況,也會導緻消費能力減弱,供給側成本曲線極速變化。

綜上所述,在多重因素疊加下,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未來經濟發展也不利于勞動力密集型的傳統行業。在這種情況下,餐飲和服務業作為一個勤勞緻富的行業,生不逢時又恰逢天災,再加上行業進步很慢,是以産業發展确實是舉步維艱。

中國經濟要真正轉型成功,隻有也必須要堅定的依靠消費,特别是内需拉動必須要靠消費服務業拉動,餐飲業就是其中最重要一環,“民以食為天”,隻有餐飲業和現代服務業才能大規模消納就業人口,靠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是消化不了規模就業的。

沒有消費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托底,沒有他們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中國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将面臨空前的壓力和挑戰,也沒有戰略定力和足夠财稅能力支援科技産業發展和産業向價值鍊上遊更新進軍,這種情況下盲目單純提科技進步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無法實作的。某種意義上科技的話題過熱了,對消費需求拉動的基礎和民生系統重要作用重視不足,消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意識不足、強調的不夠。餐飲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官方統計資料是 4.7 萬億經濟總量,近6000萬人從事餐飲,加上夫妻老婆店和未統計的個體工商戶的話,個人認為有 5.5 萬億到 6 萬億經濟總量,近8000萬人就業,事實上,就産出規模和就業人數而言,它己經是大陸第一大産業部門,但是這個行業傳統而落後、盛行“廚師思維”,現代管理科學和現代企業制度還沒被完整地引入進來,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沒有那麼高,系統化公司治理、供應鍊科學、品牌意識和标準化生産的引入都嚴重不夠,現代企業制度在這個行業中都是剛剛起步,更不要說數字化營運和企業智慧資産及品牌資産形成了。現在很多人去投拉面,以及一些小賽道的小産品,本質上還是缺少對行業的深度了解,這個行業既要投管理,投标準、投系統化營運能力,某種程度上選人投人更重要,投人的心性成長和學習能力,你都不知道未來傳統餐飲行業将面臨的沖擊有多大,這是一個真正性命攸關、面臨重大轉折關頭的行業,它如果不朝向現代化,不朝向标準化,這個行業注定是大浪淘沙,低水準重複建設的。都知道疫情是一個意外因素,是個黑天鵝,但行業本質上還是輸給了自己,輸在了管理。即使海底撈這樣管理相對現代化的公司,到今天他也要關店 300 家來補課,試問一下(非頭部品牌),你們是海底撈嗎?你是喜茶、茶顔悅色嗎?絕對頭部的公司況且艱難如此,其他的公司又會如何?

一個行業要數字化,必須有産業網際網路思維,通過數字化反向賦能企業發展和效率躍升,第一要了解 C 端使用者需求,第二要了解 B 端,第三就是面臨着通過提高全産業鍊效率提升的問題,這靠的就是管理現代化,中間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數字化營運。

這其中的痛點是,餐飲業的産業鍊長,田間地頭到餐桌,進銷存采供銷一體化,要把所有的價值鍊條和價值節點梳理出來,對公司的業務流程進行再造,還要能用數字化的方法識别業務流程——完成業務線上,組織線上,真正實作業務資料化、資料業務化這很難,相當于将公司進行解構和重構,這是一種疊代重生,更是一種鳳凰涅盤,但走出廢墟的才是英雄,加華資本願意做為事業合夥人,以利他賦能的心态紮實推進中國産業發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