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容易被愛情傷害的女人,多半有這幾個習慣

作者:布衣粗食

多情總被無情傷。

感情真的很奇怪,明知是飛蛾撲火,卻義無反顧地前行。非得和某個人,死磕到底。

歌手邝美雲唱道:“這個容易受傷的女人,癡癡等,到何時......”

誠然,一段感情結束了,受傷更厲害的,多半是女人。她不是不懂拒絕,而是一次次心軟,放過了别人,卻傷害了自己。

而這些甯願傷害自己的女人,有以下幾個習慣,看看你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容易被愛情傷害的女人,多半有這幾個習慣

01

嘴上說“不在乎”,内心卻一直惦記着。

漫畫家朱德庸說過:“愛情就像一盆洗澡水,時間久了水會變涼,即使你不在乎水溫,泡久了,皮膚也會變皺。”

一個人的記憶,真的很奇妙。當你一次次逼着自己不去想的時候,某些畫面,會特别清晰,好像過去的一切,都在腦海裡過濾了一遍,留下來的,就是“永恒”。

《愛的理想生活》裡,有這樣的劇情:其一,丁荟橋和文森相愛過,然後分手了。為了讓自己快一點忘記文森,丁荟橋拼命工作,讓自己忙到腳不能沾地。

即便如此,當他們再一次相遇的時候,丁荟橋還是落入了文森設計的溫柔陷阱,再一次被傷害。

其二,戴希希放不下前男友劉珂,得知劉珂生活陷入困境之後,把母親給她的一百萬給了他。平時,戴希希還幫他買電鍋等,對于朋友的提升,也置之不理。

直到劉珂和新的女友一起出現的時候,戴希希才徹底死心。

傻女人,有一個最不好的習慣——記憶太好,并且是好的記住了,壞的沒有記住。

好了傷疤忘了疼,這樣的習慣,需要徹底改正,否則你的傷疤,會再一次被掀開,被泡在變冷的“水”裡,十分痛苦。

02

說好不等了,内心之中又在期待重逢。

愛情導師塗磊說:“女人,該給你的都會給你,還沒給你的,等着。 等待是一門學問。”

是不是,在女人的腦海裡,常常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在某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或者早晨,一出門就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兩個人相視一笑,說一句“原來你也在這裡”。

女人不知道,苦澀的淚水,是最狠心的告别,即便重逢,也是仇人;帶着微笑的離開,那是一把溫柔的刀,把過去的感情,一刀兩斷。此後,天涯路,明日還會重逢,但始終是天涯之遙。

世上,最無情的距離,就是兩個人擦肩,但卻無話可說。

等,要有價值,否則就是白等,傻等。青春的尾巴不見了,歲月在臉上留下了皺紋,把頭發染白了,還要去遇見喜歡的人,真的好難。

無數次,夢見一個人,是沒有用的。如果真的很愛他,就去找他,否則就把期待留給對的人。

容易被愛情傷害的女人,多半有這幾個習慣

03

表面上很堅強,内心卻特别孤獨。

很喜歡一句話:“孤獨是内心的泥沼。”

一個人身在牢房裡,并不可怕,因為有朝一日,他會走出去,重見天日。

在泥沼裡,才可怕,如果沒有人救援,永遠都出不去了。

女人,卻喜歡畫地為牢,把自己固定在某個地方,然後一個人呆着,什麼都不做,任由思念湧上心頭,眼淚慢慢從臉頰滑落到嘴角。

哭過了,卻告訴身邊的人,“我很好,我恨死他了”。

當孤獨感,就像影子一樣,随時随地都在身邊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和孤獨成為了最好的伴侶,再也沒有第三個人,可以融入進來。

你很堅強,卻拒絕有人愛你,就是親戚朋友的關心,也不會溫暖到你了。

有人說:“經曆過失望和絕望之後,才是真正的孤獨。”

真正擺脫了傷害的女人,一定會絕境重生,脆弱的時候,會哭出來,會傾訴,不會故作堅強。她的樣子,會令人心疼;也不會拒絕憐愛她的男人。

04

明知是欺騙,卻選擇“相信”。

女人總以為,愛一個人,連謊言都是善意的。

其實,有些謊言,是不可信的,隻是他在自圓其說。

比方說,一個男人總是很晚回家,然後告訴家裡人,他很忙,特别忙。背地裡,他擠出時間,和别的女人戀愛,還租了房子。

要知道,很多“第六感”是真實的,需要順着思路,深入追查。當然,你隻是不動聲色地觀察,不要打擾他。

塗磊說過:“女人,永遠不要相信男人的承諾,那玩意就像二八月的天氣,沒有定數。”

六月的天空,剛剛還是晴空萬裡,一轉眼就是烏雲密布,接着就是瓢潑大雨。是以,女人随時要準備一把傘,别淋濕了自己。

強迫自己相信什麼,是沒有用的。那個他,借着你的信任,一次次讓你淋成落湯雞,不是嗎?

容易被愛情傷害的女人,多半有這幾個習慣

05

結束語。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裡寫道:“一個人 ,如果沒空 ,那是因為他不想有空 , 一個人,如果走不開,那是因為不想走開 , 一個人 ,對你借口太多 ,那是因為不想在乎。”

真的不要為“他的不愛、你的愛”找借口。分手就大方一點,心狠一點,别手下留情;愛就使勁一點,索要一個完美的結果。

那些容易受傷的女人,總是用别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沒有人在乎你夜裡哭了多久,也沒有人心疼你熬過了孤獨的春秋。

從今往後,戒掉“太重感情”的習慣吧。

從此忘了他,好好愛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