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關羽,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那個耳熟能詳的戰神形象!
身披盔甲,手握青龍偃月刀,腳下追風赤兔馬,是佛擋殺佛,神擋殺神。
斬顔良,誅文醜,擒于禁,淹七軍,古往今來,誰人不識關二哥的大名?
可誰料,就是這樣一位虎将,卻落得個,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的下場。
在過去的時間裡,我們一直把其失敗的原因,歸咎于粗心大意上。
可誰知,1996年,湖南工地出土的一枚竹簡上,卻揭開了這段,塵封千年的真相!
其中的21個字,更是完全推翻了,“大意兵敗”的說法。

敗走麥城前後
公元219年,關羽奉命北伐襄樊,期間,靠着兵強馬壯連連得手,圍曹仁,敗于禁,斬龐德,一夜間,威名九州!
以至于,連千裡之外的曹操,都吓得,打算連夜遷都,最終,在滿朝文武的勸說下,答應和同族兄弟夏侯惇,一起對抗關羽。
一個月後,集結了大半個魏國的兵力,試圖南下攔截,這期間,為了確定萬無一失,還差人,聯系了江東孫權。
衆所周知,孫權向來是個牆頭草,誰強投靠誰,再加上,為了荊州的歸屬,東吳和劉備,早就撕破了臉,于是,不出意外的,曹操和孫權勾結在了一起,商讨好了,誅殺關羽的計策!而該計,便是享譽後世的——白衣渡江。
當時的關羽,鋒芒畢露,為了完成北伐,帶走了大量的城中精銳,而這就觸犯了,兵家大忌—— 後方空虛。
關二爺霸氣圖
東吳的呂蒙,正是瞅準了這一點,才悄悄的把士兵,扮作商人的模樣,偷偷的進了荊州,最終,與北方的曹操,裡應外合,趁着關羽鏖戰之際,後方捅刀子,一口氣占據了荊州,消息傳到前線,關羽軍心大挫,最終兵敗麥城,落得個身死異處。
古往今來,每逢談起此事,史學家往往會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兩點:
一是關羽心高氣傲,剛愎自用;
二是用人不當。
尤其是糜芳和傅士仁,此二人,被關羽委以重用,一個把控南郡,一個主持公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卻在得知關羽陷入重圍後,二話不說,拱手就投降了。
而正是這種舉措,導緻荊州全境的119邑,觸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沒多久,全部倒戈,落入了孫權之手。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當關羽打算,重振軍心,奪回荊州之際,他的部下,卻出現了大量的逃逸,原本整裝的數萬大軍,在幾日之内,頃刻瓦解,而正是這股兵敗如山倒的氣勢,最終使得關羽,落入了孫權的埋伏之中,兵敗被殺。
那麼問題來了,糜芳和傅士仁為何會,迫不及待地投降?
關羽的士兵們,又為何選擇半路”背叛“?
正當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之時,一批出土于長沙走馬樓的吳簡給出了我們答案。
敗走麥城
走馬樓吳簡
長沙,位于古荊州地界,自古以來,這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曆史上,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數不勝數,因而地下時不時的,會出土一些珍貴的文物史料。
1996年11月,一群民工正在工地上忙碌着,不遠處就是五一廣場,按照規劃,未來這裡将築起,外商投資的高樓大廈。
17日一大早,在喧鬧聲中,勞工們發現,蓄水池裡有異物,待考古人員趕到,現場已經被封鎖了起來。曆史上,長沙城雖然幾經戰火,但原址一直沒怎麼大變,五一廣場,始終位于城市中心。
經過清理,研究人員從蓄水池中,找到了一批帶文字的木闆。
”這是竹簡,是珍貴的文物!"
領頭的隊長,立即把情況通報給了上級,幾天後,施工停止了,這片區域被封鎖了起來。
出土的竹簡
經過搶救性的挖掘,考古隊一共在該區域,起獲了十四萬片竹簡,這是古人,記叙曆史的“書籍”。經過辨認,走馬樓出土的這批竹簡,記載的恰好是孫權政府的檔案,雖曆經一千七百年的變遷,但上面的文字,依舊清晰可辨。
孫權時期的竹簡
這其中,就包括了,荊州所轄郡縣的賦稅,戶籍,以及民情等。而這,對于揭開關羽身死的真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兵敗真相浮出
走馬樓吳簡中,清楚地寫道“公元229年前後,蜀軍盡皆退出長沙”。這與史料中記載的,孫權殺掉關羽後,蜀軍兵敗十分的吻合,由此專家們,證明了竹簡的真實性,随着調查的深入,有關關羽兵敗的原因,也慢慢的浮現在眼前......
“上中下品戶數薄,其七戶為上品,其一百一十九戶下品”
這是竹簡中的文字,據考究,專家們得知,當時的荊州城内,男女老少被分為了三類:依據财富的多少,由高到低,被劃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也就是達官貴人,富戶一級;中品,勉強衣食無憂,而下品,就是廣大的窮苦百姓了。依照竹簡的内容,我們可以得知,在關羽統治荊州期間,城内的貧富懸差,是觸目驚心的!
窮人占據了八成以上,有錢的屈指可數,因為财富懸殊巨大,導緻了上品和下品之間,經常性的爆發沖突,即使在關羽出兵,征伐曹操的那年,兩者之間還起了沖突。
内讧不斷
由此可見,荊州在關羽手下,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表面看起來,虎踞一方,其背地裡,早就暗潮洶湧了,除此之外,将軍們之間 ,也是各為其主,互相猜忌。
衆所周知,荊州原本是劉表的地盤,後來,因為陰差陽錯,落到了劉備的手裡,而這就導緻了,原劉表帳下的荊州水軍,打心眼裡不服關羽等人。一旦遭遇戰事,輕則潰逃,重則倒戈。
研究人員,在出土的吳簡中,找到了證據:
”軍故吏,東陽裡,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翻譯過來就是:關羽在荊州招募了一萬軍士,結果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秋天,也正是關羽北伐之日,卻全部叛逃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是荊州軍民,本就讨厭戰争,畢竟打仗是會死人的;
二是關羽的舊部和荊州的本地勢力,水火不容,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嘛,在這種局勢下,荊州的崩盤是早晚的。
荊州内憂外患
事實也的确如此,在呂蒙率軍攻入荊州後,基本就沒遇到什麼抵抗,僅靠着一張嘴,就說服了糜芳,傅士仁之輩,開城投降,進城後,東吳軍隊,更是秋毫無犯,給予百姓種種撫恤,最終,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荊州。
呂蒙
反觀關羽那方,在得知荊州丢了後,氣得差點昏過去!
吳簡記載:”羽使人與蒙相聞,羽人還,私相聞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意思是“荊州丢失後,關羽曾派遣屬下,去質問呂蒙,為何不守信用?屬下回來後,私下裡告訴夥伴們”,城中的家眷完好無缺,此舉導緻了,将士們士氣銳減,喪失了鬥志”。
而據《三國志》記載,當年,劉備在部署兵力時,采用的是:關羽,諸葛亮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着數萬精銳,去了益州,正是這個舉動,導緻了關羽的部下,大都是臨時,從荊州招募來的民兵。這些人往往缺乏忠心,為了生活,可以一臣多主。再加上,妻兒老小就在身邊,他們對戰争的渴望,遠沒有北地的軍人強。因而,縱使關羽再勇猛,他也無法指揮一群羊,去和曹魏的群狼搏鬥。
更别提,身邊還埋伏着,一個狡猾的呂蒙了,這位“吳下阿蒙”早就看透了,荊州的虛僞,一出手,就直搗黃龍,先是安撫荊州百姓,讓前方的戰士們喪失鬥志,然後又利用關羽和荊州士大夫的沖突,一腳把這位“威震華夏”的虎将,給踢出了局,由此可見,糜芳與傅士仁的倒戈隻是表面現象,真正令關羽兵敗的,還是“不得民心”。
氣的吐血
關羽之死帶來的影響
關羽的死,對于蜀漢而言,可謂是緻命的打擊。
隆中對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曾為劉備謀劃過:一旦時機到來,”外結孫權“”内修政理“,等待“天下有變”,即可從荊州、益州發兵,夾擊曹魏。
而作為,蜀漢的重臣,劉備的二弟,關羽原本是負責“外結孫權"的,可結果呢,因為沖突激化,軍心盡喪,荊州被孫權搶走了,自己也落得個,身死異處的下場。這直接導緻了,”隆中對計劃“的流産。曆史證明,關羽的死,讓蜀漢元氣大傷,十幾年,沒有恢複過來。
二爺千古
結束語
當然了,荊州的局面,也不能全部打包甩到關羽身上。
畢竟,他的主業,還是打仗,在那個戰火紛紛的年代裡,先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民政,隻能交給時間去解決了。
再加上,荊州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交通顯赫,曆史上,有無數英雄,霸占過這裡,因而此地的局勢,遠非表面上,那麼平靜。
與其說,關羽丢了荊州,不如說,蜀漢在這場角逐中,被淘汰了。
關羽霸氣圖
畢竟,這失敗的原因,最早是可以追溯至劉備身上的。當然了,劉備作為大哥,也的确沒有辜負,二弟的情誼,得知關羽身死,傾全國之兵,讨伐東吳,結果不慎在夷陵,被陸遜一把火,燒得精光,落得個白帝城托孤的下場。
由此可見,荊州的得失,并不在關羽,而在民心,所謂的“剛愎自用”“粗心大意”不過是後人的借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