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浙江衛視《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2》第8期開播。由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帶隊,“萬裡少年團”走進三星堆,在莊嚴的神樹下,聆聽古蜀文明的秘密;在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體驗中,感受三星堆奇迹的來之不易。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達到了12平方千米。相傳,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古蜀國,自岷江上遊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經曆了蠶叢、柏灌、魚凫、杜宇和開明等王朝,經過長期發展融合變為蜀人,但其文字記載卻如滄海一粟。而古蜀國神秘詭谲、地勢險要,于是便有了大詩人李白的一段感歎——“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在這些輝煌璀璨的文物遺存的見證下,存在着怎樣的古蜀曆史?萬裡少年團成員們到達三星堆遺址後的第一個任務,竟然是“拆盲盒”。
周韻的盲盒中是最為現代人所知的銅縱目面具,有人稱它為“千裡眼、順風耳”;老單的盲盒伴随着一個問題“三星堆距上次發掘相隔35年,當初為什麼不繼續?”,同時附頂尊跪坐人像的照片一張。肖央選擇的盲盒主題是“三星堆有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器技術”,盲盒内是一隻青銅打造的“憤怒的小鳥”;牛駿峰打開的盲盒裡有一張圖檔,圖檔上是一件熟悉而陌生的玉璋。
三星堆的青銅人像有兩種形式,一種為笄發戴金面具,一種是不戴面具梳發辮的。或許,前者是有巫祝意義、掌管神權的統治階層,而後者則是代表了世俗的統治階層。但是到了金沙時期,笄發的人像不再出現,此時笄發者很有可能已經被排斥出統治階層了。
三星堆金杖則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六件禁止出國的珍貴文物之一。金杖上有一組特殊的圖案——鳥銜着箭貫穿魚腹,漁夫在一旁笑呵呵,呈現了人們在江邊捕魚的場景。
三星堆著名的銅神樹,通高396厘米,樹幹殘高359厘米。它展現的是古蜀人的自然觀與宇宙觀。在他們的想象中,鳥與太陽互相聯系,神樹上的十隻鳥即代表着十個太陽。太陽與地上的樹形成了一組對應關系,表現了古蜀人對萬物新生的向往。但是,這棵高大的樹,在出土時碎成了幾百片。它又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幅通天達地的模樣呢?
為了解開這個疑問,大家來到三星堆文物保護與修複館。在這裡,他們看到了老單在盲盒中看到的頂尊跪坐人像。這是三星堆遺址最新成果之一。現在,借助一些裝置,人們能夠更好地對這些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和修複。而在1986年,神樹的修複對于當時的考古團隊而言是一場嚴峻的挑戰。文物出土僅僅是一個開始,清點和修複才是重中之重。祭祀坑中的文物在掩埋前已經被人為敲碎、砸扁、焚燒,最後才填土夯實。器物的變形、扭曲和破損程度都相當嚴重。而體積最大的神樹在出土時更是十分慘烈,神樹上的鳥、果實、挂飾等都散布在坑内。曆時8年,專家們終于将其中最大的一棵神樹修複完成。在1997年三星堆博物館正式開館後,它以不凡的氣度,驚豔了世人。
許多人可能認為,三星堆中樣貌特殊的銅器、玉器是在蜀地險要而閉塞的環境中自然生發出來的,但已有的研究顯示,古蜀時期,人們就已經引進了中原地區的文化。比如玉璋就不是三星堆“土生土長”的産物。而這也證明了,即使“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無論是千年前還是現在,人們依然會為了維持生計,跨越重重阻礙,來往于高山與平原。而這正是人類生命值得贊歎之處。
與三星堆一脈相承的金沙遺址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在2005年被确定為中國文化遺産的标志。而在2021年12月,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宣布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雙方資源的結合,一定能帶來最好的結果。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段祯 圖據節目截圖 編輯 王戬 校對 宋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