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裡,逛上幾趟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感”。每一桌熱氣騰騰的團圓飯背後,都離不開菜場保供商戶們的起早貪黑和暖心堅守。今天(2月10日)的《新春走基層》,我們一起來體驗一對菜場80後夫妻忙碌的一天。

淩晨五點的科巷菜場
早上五點多,寒氣逼人,當南京這座城市還未完全蘇醒,位于老城區的科巷菜場内卻已經燈火通明。菜場商戶們忙着将采購好的貨物搬上攤位,肉放在案上,菜歸置整齊,市井味道,活色生香。
在一家售賣豬肉的攤位對面,80後“菜二代”穆姐和丈夫李濤的攤位已經收拾得差不多了,摘掉爛葉兒、切掉多餘的根莖,穆姐麻利地将一筐白菜收拾幹淨、碼齊,做着出攤兒前最後的準備:“每天大概三點鐘起床,先在家裡給機關配菜,然後來市場零售,差不多到晚上七點半鐘結束。”
穆姐和丈夫李濤的父母,原先因為做蔬菜生意,從老家安徽來到南京。兩家的攤位在市場裡挨在一起,久而久之,兩人也産生了感情。05年,夫妻倆相繼從父母手裡接過了蔬菜經銷的生意,一幹就是十七年,家庭分工也很明确,丈夫李濤管進貨、送貨,妻子穆姐留在菜場守着攤位。起早貪黑,全年無休,小兩口掙的就是辛苦錢。前幾天下雪路上不好走,穆姐很心疼丈夫:“我家老公每次到河西去送貨,一般開車40分鐘就到家了,但下雪那天,他走了一個多小時。因為那兩天下雪,貨不好拿,多少又有點擔心拿不到菜,是以他回來吃個飯就提前走了,覺也沒睡,直接去拿貨了。”
除了蔬菜零售,夫妻倆還要負責幾家機關每天的蔬菜配送,下午兩點,李濤剛在家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又冒雨出發了,他要去衆彩物流批發市場選購明天的蔬菜。
“蕃茄還有嗎?”“沒有了。”“那來三筐包菜吧,青椒也帶三筐。香芹帶三筐夠了,家裡還有點兒……”
為了能趕在市場上貨的第一時間買到新鮮貨,李濤一般會在下午兩點或淩晨兩點出發采購。将零售蔬菜采購好後,還要在菜場等待機關的訂單:“攤子上的貨賣得差不多了就多來拿點,剩得多就少拿一點。一般都會找一些老主顧買,在微信群裡能提前看到今天的上貨品質,來了之後就挑一些比較新鮮的、品相好的。等機關的訂單來了,再根據需要拿一點。”
加上來回車程,一趟采購就要花費五個多小時。晚上回家陪孩子吃個飯,是夫妻倆一天裡難得能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大兒子高一,小女兒初二,夫妻倆說起孩子,評價他們獨立、懂事、聽話。李濤說,陪他們的時間很少,早晨送貨回家後,他們馬上就上學了,下午拿完貨回家,他們已經開始寫作業,“我也不敢打擾,總覺得虧欠他們。隻能多掙點錢,盡量讓小孩的生活稍微好一點。”
菜場相識、菜場創業,從原先的出租屋到現在的新房,從原先呼呼漏風的面包車到如今裝上了暖氣的新貨車,這對菜場裡的“夫妻檔”,十多年來見證了科巷菜場的更新換代,也在互相體諒、扶持中,用兩雙手撐起了一個越來越好的“小家”。穆姐說,希望家裡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孩子也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從前家裡面條件不好,現在比以前好多了。像我們這個年齡,一家人平安比什麼都好,我們也不愁生活,比較知足,唯一的要求就是父母身體好,小孩健健康康的。通過我們夫妻兩個的雙手,去給小孩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李秋雨 索浩陽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