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若羲】

疫情下出國留學

2020年9月,我由國家公派赴瑞士日内瓦留學。雖然時值全球新冠大流行,但瑞士的疫情已經有所好轉,全國每日新增新冠病例約三百例。

作為對比,2020年瑞士全國常住人口867萬,略多于大陸的昆明市(846萬)。彼時疫情限制有所放寬,各高校都重新開放了校園,部分恢複線下授課。我所在的研究院考慮到衛生防疫要求,限定每門課的線下上課人數。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深秋周末,日内瓦老城區。圖自作者

也就是說,即使我已經身處日内瓦,也必須按照輪換要求,每兩周才能去教室現場上課。盡管這種“半遠端授課”給教學雙方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初次出國留學的我也從課堂中受益良多。我也和其他同學一樣期待着可以保持這樣的教學節奏,甚至恢複完全的線下授課。

然而,10月中下旬開始,形勢急轉直下,包括瑞士在内的歐洲大部分地區開始經曆疫情的劇烈反彈,瑞士日增數千例。

中國駐瑞士大使館堅持每天通過微信公衆号通報最新的疫情資料,并再次通過各地學聯向在瑞中國留學人員發放健康包,健康包内有醫用口罩、消毒濕巾、連花清瘟膠囊等防疫物資,還附有一份防疫手冊。

為了友善留學生們領取物資,日内瓦學聯負責同學在市内主要校區和宿舍區都設立了室外健康包領取點。彼時已是深秋,天氣轉涼,室内已經開始供暖。而學聯的同學們在室外發放物資,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隻為了讓更多同學能領到物資。我拿到健康包那一刻的溫暖與感動,真是難忘。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發放的健康包。圖自作者

随着疫情加劇,2020年11月初開始,日内瓦執行了更為嚴格的防疫措施,進入“半封閉狀态”:高校實行遠端授課;非必要的商業場所(如酒吧、餐廳、電影院、博物館等)關門;建議居民非必要不外出。當時我們誰也沒有想到,這種半封閉狀态竟然會一直延續到2021年3月。

開春後,天氣回暖、新冠疫苗逐漸普及,瑞士的疫情得到了控制,複工複學有條不紊地進行。新冠疫苗的普及也仿佛給人們打了一劑強心針,工作生活也逐漸回到正軌。

疫苗帶來的樂觀情緒一直延續着,即使2021年底2022年初新變種奧密克戎席卷歐洲,瑞士日增病例高達三萬,防疫政策依然較為寬松。人們可以如同往常一般前往商場采購節日物資、在餐廳堂食、與親朋好友聚會。2020到2021年半封閉時期的冷清與寂寥似乎已經不會重演。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日内瓦的夏日黃昏。左下方種樹處是盧梭島,以出生在日内瓦的盧梭命名。圖自作者

當舍友感染新冠

在瑞士期間,我和身邊其他留學的小夥伴都自覺加強防護,保持着戴口罩、不紮堆、勤洗手的習慣。但即便如此,由于集體生活的特殊性,面對病毒我們依然防不勝防。2021年11月,我的兩個舍友(分别是法國男生和西班牙女生)同時确診新冠,這也讓我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人民面對疫情的态度。

我所住的學生宿舍是一間七室二廳一廚一衛一浴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每人有一間自己的卧室。也就是說,我和另外六位舍友共用廚房、浴室和衛生間。在租房市場供不應求的日内瓦,能夠找到這樣一間學生宿舍安身已經很不容易。但疫情的沖擊,也讓集體生活岌岌可危。

兩名舍友确診後,在通訊軟體上向我們其他舍友告知了這一消息。他們隻是輕症,按照日内瓦的要求是不必住院的,隻需居家隔離十天,等待轉陰即可。但這也給我們其他舍友帶來了巨大挑戰。

陽性患者的居家隔離雖然是強制的,但鮮有監管。好在我們所住的是學生宿舍,宿舍管理者一直保留着一間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專門用于隔離。在管理者安排下,兩名舍友這才在确診第二天搬去了樓上的隔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我和另外幾名舍友作為密切接觸者,在知道舍友确診後的第一時間去做了核酸檢測,并在五天後進行了複檢。幸而我們五個人都接種過新冠疫苗、平時也很注意防護,是以并沒有被感染。知道核酸結果為陰性後,我們都大松了一口氣。

在兩名确診舍友搬到隔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後,我和其他舍友戴着口罩對公共區域進行了消毒。确診舍友留在水槽裡沒來得及清洗的餐具,我們也小心翼翼地替他們洗淨并煮沸消毒。

兩名确診舍友(其中一名甚至是醫學畢業生)都是堅定的反疫苗者,認為疫苗是“不自然的”,而且自己年輕體壯,即便感染也沒什麼大礙。在确診之前,他們和其他來自意大利、德國和瑞士的舍友讨論過疫苗的事兒,抨擊疫苗相關政策。

我們雖然不好當面說什麼,但是總歸有些擔憂和不快——畢竟同住屋檐下,擡頭不見低頭見,群體感染風險可不小。如今擔憂的事情發生,态度的分歧也就更加明顯。

在确診舍友搬去隔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我接到自己的核酸陰性結果後,我一顆懸着的心才好不容易稍稍放下。但命運總是愛開玩笑。正當我戴着口罩獨自在廚房一邊切菜準備午飯,一邊琢磨下次核酸檢測的日期時,那名确診的法國舍友竟然回到了宿舍,并徑自打着招呼走進了我所在的廚房,甚至都沒有問我是不是可以讓他進來。我頓時就愣住了。

這還隻是他确診的第三天,按理說病毒感染性應該很強。但他卻在沒有任何事前通知的情況下,隻戴着外科口罩就離開隔離區、回到公共宿舍,并且沒有跟我保持應有的防疫距離。就在前一天晚上,我和其他舍友還憂心忡忡地清掃了所有公共區域,但他卻連遵守基本防疫規定都做不到。

看到他進廚房的那一刻,我感到意外、震驚,随即是氣憤。我急忙回到自己的房間,避免和他有再多直接接觸。我再次查閱了日内瓦政府關于新冠患者的隔離政策,其中包括了必須保持1.5米防疫距離、使用公共空間和物品後自行消毒、僅在必要的時候才可以離開隔離房間等規定。

我猜測宿舍管理者在安排兩名确診舍友搬到隔離區後,并沒有和他們說明隔離要求,或者他們故意忽略了這些規定,不願意執行。

此時其他沒有确診的舍友都不在家,我意識到要保證兩名确診舍友遵守隔離規定,光有我監督是不夠的。我的舍友中有一位意大利女生,對待疫情謹慎小心。

在兩名舍友确診後,她和我一樣非常緊張。我想大概因為意大利是歐洲較早受到疫情沖擊的國家,這位意大利女生在疫情期間還曾在法國當交換生、住集體宿舍,作為外國人見識了法國處于疫情漩渦中的狀态。

西班牙舍友在确診當晚也曾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直接進了我們的客廳,完全不顧在客廳的其他未确診舍友。這讓意大利女生感到不滿,但考慮到他們會搬去隔離區,也就沒有提醒他們注意。

離開廚房後,我立刻和意大利女生發消息說明了法國舍友離開隔離區回公共廚房的情況,她也非常震驚。于是我們連忙在宿舍群裡和兩名确診舍友說明,提出我們可以幫他們取東西送到隔離區,但請他們務必尊重我們的防疫努力、遵守隔離要求、盡量不出門。

其他舍友在了解情況後紛紛表示贊同我們的提議。兩名确診舍友也終于答應遵守防疫規定,在結束隔離之前都沒有再回到公共宿舍。直到他們新冠檢測轉陰、結束隔離,這次危機才終于解除。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2021年底,宿舍窗外的日内瓦初雪。圖自作者

經曆了這次風波後,我搬了家。聽說我的西班牙舍友後來在醫院找到了一份做新冠核酸檢測和注射疫苗的工作,我想這實在是黑色幽默。

在得知舍友确診後,意大利女生曾向我感歎:“家本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可是現在卻成了最危險的地方。”身處異國他鄉,照顧好自己也是對國家、對家庭負責。

但當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配接成為病毒感染的管道,當個人的防疫努力無法完全保障自己免于感染,當疫苗的支援者和反對者争論不休,我們所有建立于正常生活基礎上的安全感都何等脆弱。

身處“國際日内瓦”的思考

疫情不僅重新定義了日常生活,也不斷重塑着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日内瓦是衆多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故而有“國際日内瓦”之稱。

對于全球衛生、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人口流動等跨學科議題的關注,是日内瓦城市性格的一部分,也是我所攻讀的國際發展專業的特點。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日内瓦國際紅十字會及紅新月會博物館内展出的海報。圖自作者

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常常圍繞疫情展開讨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門全球衛生的專業課,主講教授是醫學專業出身。

疫情期間,除了教學科研外,他還會定期在日内瓦大學附屬醫院坐診,常常穿着一身白大褂,在值班的間隙和我們遠端上課。

在他的課上,當讨論到新冠帶來的思考時,同學們都打開了話匣子。一位同學指出,新冠疫苗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内問世,但許多被忽視的熱帶疾病(指主要是在貧困地區尤其是熱帶地區炎熱潮濕氣候環境下流行的傳染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醫療診治。

這是因為新冠疫情給全球都造成嚴重影響,也是以在短時間内促成了疫苗相關的科研投資合作。相比之下,被忽視的熱帶疾病發生在貧窮國家、最貧窮人口中,極其猖獗卻鮮為人知。

我想,在全球化的時代,傳染性疾病跨越國界實在太容易。我們必須把全球衛生視作整體,防微杜漸。

我在課上提到,不同國家對于防疫用途的個人資訊政策差别巨大。坐在醫院值班室的老師點點頭,拿出自己的手機對着鏡頭晃了晃,說:“沒錯。我在手機上下載下傳了SwissCovid(用于追蹤和提醒新冠密接的官方APP),但即便我在醫院上班,醫院裡新冠患者多到床位不夠用,這個軟體卻從沒有提醒過我身邊有新冠患者——想想看,多少人得了新冠卻沒有下載下傳APP、上傳位置資訊。”如何處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也是一道亘古難題。

若羲:在瑞士,兩位室友感染新冠卻不遵守隔離規定,我隻好搬家

開春後,公園裡滿是曬太陽的人。圖自作者

疫情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盡管新冠病毒的源頭仍不清晰,但野生動物保護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陸實行了嚴格的禁野令,新野生動物保護法也在修訂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生态健康與人類健康的緊密聯系,不再消費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這是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寶貴教訓。

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傳染病流行、社會極化……疫情會是這諸多沖突的爆發點還是轉折點?

今年農曆春節,我又和朋友們在海外度過。不同于去年半封閉狀态下的孤獨,今年的我們更充滿信心與希冀。我衷心期盼,新的一年裡,疫情的沖擊逐漸消退,社會恢複正常秩序,人們也将有更大的決心面對生态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諸多挑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