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我和朋友聊了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産生了争議,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惡”這一論是荀子提出的,這一說法與“人之初”,“性本善”相反,但是個人認為,荀子的說法更加理性。
荀子對這一說法進行了更為真實的闡述,他對人性下了以下定義“人之是以然者謂之性”,也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根據荀子的這一說法,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剛出生的嬰兒,的确是沒有所謂的“善”。
嬰兒會哭鬧,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哭,會跟人搶東西,喝奶時也從不考慮有沒有咬疼自己的媽媽。
動物界中一些剛出生的鳥類會咬死自己最弱的兄弟姐妹,來從父母那裡分的更多的食物。
很顯然這不能說是善吧?如果是兩個嬰兒但隻有一個奶瓶的話,他們會互相争奪,何來的善呢?小兒尚知護食,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
人的成長經曆了教育、改造和法制的洗禮才有了“善”的觀念,尤其是當今如果沒有法律的限制,那将是個“以惡吃惡”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