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作者:厲羽萱

要說現代中國的成就,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她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其中貢獻最大的,莫非中國的70後這一批人了。

70後是1970至1979年出生的這一批人。最大的已經53歲,最小的也在幾年前踏入了不惑之齡。現在,他們是中國支柱中的主要力量。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40到50歲,正是一個人在社會中能力、名望、地位與權力全部都達到頂峰的時候。看起來他們光鮮亮麗,實際上他們才是最辛苦的那一批人。

正如電視劇《人世間》,就是講了這麼一群辛苦、努力、奮鬥過來的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辛酸苦辣。

正所謂沒有奮鬥就沒有成就,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在他們成功的背後,是無數的辛酸與汗水。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他們揚起時代前進的風帆,同時也被帆索把手勒出一道道的血痕。

01 新生的70後:改革開放的主力軍

70後出生的十年之後,國家進行了聯考改革。

當時的聯考題目,對比現在并不太難,然而對比當時的教育水準與全國的資源配置設定,聯考的難度與競争的激烈程度,說上一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是一點也不誇張。

能夠在那時考上大學的,那都是家裡、村裡的驕傲。去到外面都有人說:“這是我們村的大學生哩!”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當時的大學學曆比現在的值錢許多,也更有真實性。作者的國中數學老師,也是一名70後的專科,但是她的水準并不比現在的研究所學生、碩士生來得遜色。

因為學曆确實難得,當時的大學生,都是直接由國家配置設定工作,相當于有了鐵飯碗。這樣高的待遇,也側面證明了當年大學的含金量之高以及聯考競争的激烈。

198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當時最早的一批70後,恰好是20歲,于是他們就作為那些出國考察的前輩們的副手,一同出國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外國的一切讓剛剛從封閉中走出的中國人感到震驚,一個人在機場時拿了一張機場中的小宣傳單帶回國内,隻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看到外國因為開放而繁榮,70後們就成為了堅決推進改革開放政策的主力。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他們努力學習知識,建設近代知識體系,迎頭趕上全球化的發展浪潮,通過一代人的努力讓中國融入世界中去。

在汲取、學習外國先進發展技術的同時,他們又是十分愛國的。外國勢力多次向他們抛去橄榄枝,用優厚的待遇試圖招徕他們,然而愛國的70後們拒絕了。

他們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建設自己的家鄉。

随着中國與世界對接,物價飙升也随之而來。這裡很多人都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幾十年前,人們的工資隻有十幾元、幾十元,也足夠養活一個家庭。

随着物價飛速上漲,貨币開始迅速貶值。從前的“萬元戶”是勞苦大衆心目中的富裕的代名詞,然而放到現在的2022年,一萬塊根本算不上什麼。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大的不說,一台新版的蘋果手機就足以花光這些它們,甚至還不夠。錢越來越不值錢,70後就生長在這物價不斷飙升的時代之中。

工資的增長速度,明顯是要慢于物價的飙升速度的。手上的錢本就不多,還要面對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隻好不斷地多打幾份工,生存的艱辛可想而知。

02 離家辛勤建設的70後

改革開放後,很多年輕人為了掙錢,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廣東、上海等地去工作,參與中國的建設。

這些年輕人,就是70一代。因為他們的辛勤工作與竭力建設,大城市的高樓一座座拔地而起。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他們就是最早的一批“農民工”,帶着夢想進入城市,為這座城市貢獻自己的一束光。

現在去看建設工地裡,也都是四十多歲五十歲的70後居多。他們吃苦耐勞,可以勝任許多艱苦的工作。

現在很多人說年輕人不能吃苦,都是和這些70後們做對比的。其實對于年輕人來說,感受70後的艱苦并不是難事。

90後、00後們,他們的父母,正是70後的那一代人,感受自己父母的辛苦,豈不是很容易?城市中的70後上班需要早出晚歸,還要經常性地加班。

進入城市當“農民工”的,他們日子更是艱苦。在工地上大燈下,他們不分晝夜地工作與建設。農村堅守着的70後們,也是經營着家裡的農田,閑時出去打兩份零工,為生計忙裡忙外。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由于當時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能憑借自己的學習天賦與努力,考進大學的人無疑是少數。

而城市是可以掙到更大的錢的,是以更多的人就選擇成為各個工地的“農民工”。

然而那些拿到大學文憑,在城市中嶄露頭角的人們,也沒能風光太久。

很快,國企改制的風潮來臨,很多在國企工作的,似乎是拿着鐵飯碗的70後,一夜之間大量下崗,他們不得不進入市場創業。

創業的艱辛,是每個人都能預料到的。有的聰明的、幸運的人在創業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結果,而大部分人過得卻并不如意。

賣菜擺攤的收入明顯不如在國企中工作來得安穩,來得輕松。然而70後一直為了生存而不斷地,努力地與生活搏鬥,從來沒有放棄。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其實如果僅僅是這樣,還并不能讓我們堅強的70後屈服。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開始哺育下一代的70後們,很快又迎來了兩個全新的問題:孩子的養育與房價的走高。

與現在的晚結婚、晚生子不同。

當時進入30歲時的70後們,大多已經成家立業,孩子的撫養與教育,又成了很大的問題。

過去生孩子,隻需要家裡多添一雙碗筷即可,是以一家可以生六七個孩子,而70後就是在這樣“散養”的方式中長大的,是以他們深知這樣的方法已經不适應社會了。

養育、教育的成本十分高昂,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這樣,70後又背上了沉重的育孩壓力。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的費用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更令人震驚的是一路飙升的房價。

房價增長從改革開放開始後,其實就已經開始了。随着國家越來越開放,那些臨海的貿易城市比如廣東、珠海、深圳、北京等都是一路飙升。

到了後來,政府的收入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土地,房地産商和炒房者是以賺的盆滿缽滿。

那這些财富是憑空産生的嗎?

當然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房子一直是剛需。70後雖然是新時代的主力,但幼年也受到舊時代的影響。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他們不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認為租房也可以,而是認為必須努力讓自己擁有一套房子。這樣的心态也讓房地産商們把握住了,于是房價漲得更加肆無忌憚。

70後身上背負的重擔,也随之越來越沉。

03 一切為了孩子

現在,70後們已經四五十歲了,他們的兒女也開始踏入社會。這些年輕人也非常苦,他們的工資增加慢,物價和房價等卻都飙升得太快。

已經中年的70後,剛剛為了自己的生活奮鬥完後,又要去幫助子女。就目前經濟形勢,大多數年輕人想要買房,憑借自己的收入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情。

根據統計,以上海為例,如果一戶普通家庭想要在上海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需要三代人的積蓄才能買得起。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其他地方房價雖然沒有上海這樣高昂,那也不低了。

讓自己的子女去掙出一套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

過去我們還能聽到“啃老”這個詞,社會都對這種“啃老”的年輕人嗤之以鼻。

可現在好像沒什麼人提啃老了,為什麼?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在“啃老”,不“啃老”的寥寥無幾,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等到将來兒女成家,抱了孫子之後,還要幫子女帶孩子。

在踏入資訊化時代時,70後的接受能力要明顯比90後00後的年輕人落後一截。

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大行其道,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70後不在少數。

而且自疫情以來,我們出行都要出示健康碼與行程碼,否則就哪裡都去不了,這更難住了一大批70後。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曾經是改革開放主力軍的他們,現在已經無力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城市中各種各樣的電子裝置,讓70後們眼花缭亂不知所措。

他們試圖學習,可對這些東西不熟悉且又過了年齡的他們來說,學習的進度都十分緩慢。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裡,70後們隻希望它能跑得慢一些。

中國人口出生持續走低,大陸面臨的老齡化危機也越來越嚴重。将來在越來越嚴重老齡化社會中,70後也将生存地越來越難。

實際上,大陸早已在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21年,中國人口淨增長隻有四十多萬人。專家預測,這有可能是大陸人口增長的最後一個年份。

嚴重的老齡化危機會讓公共系統不堪重負,養老金分得人越來越多。将來70後的養老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國家發展的人口動力不足,則養老金的費用也必定會減少。現在開始号召的“延遲退休”,要求60歲即可退休的老人們要到65歲才可退休。

70後奮鬥了一輩子,到老還得自己給自己養老,真是辛苦又辛酸的一代人啊!

總結

70後趕上了中國進步的風口,他們剛出社會,就遇到了改革開放這個大機遇。

機遇與風險并存,70後們用盡全身力氣,把握機遇,規避風險,創造了新中國建設的一個又一個“神話”。

他們直面物價上漲、房價擡升的挑戰,奮勇拼搏,很好地完成了他們這一代人的使命。而他們也有不能如意之處:

現在的他們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腳步。

無奈的中國70後:辛苦的一代人

各種電子産品、二維碼、app等讓70後們眼花缭亂。同時随着房價逐漸走高,生活成本節節攀升,70後不得不為兒女們提供經濟上的幫助。

年輕時候幫老人,老了之後幫兒女。

随着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嚴重,将來的養老資源也會逐漸減少,延遲退休的政策也使得70後們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工作。辛苦的70後,辛苦的一代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