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有你更精彩——記北京冬奧會青年志願者

作者:光明網

新華社記者王子銘、黃垚、李放、郭雅茹

他們忙碌在賽事場館,引導觀衆,維持秩序;

他們服務于閉環駐地,悉心接待,事無巨細;

他們堅守在不同領域,熱情服務,青春洋溢。

他們,是閃耀在冰雪盛會中的“天霁藍”,是北京冬奧會上無私奉獻的志願者。

曆經“雙奧”,情懷始終如一

“作為冬奧志願者,在做好服務的同時,我們也肩負着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的使命。”來自清華大學的北京冬奧會志願者餘中淇,話語中充滿自豪。

如今,已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的他回憶起自己與奧運的緣分,仍然曆曆在目。

2008年的暑假,當時上國小五年級的餘中淇報名成為小志願者,感受奧運氛圍的同時,在場館周邊搭建的亭子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段經曆也将他與奧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由于年齡小,我當時主要幫志願者哥哥姐姐們做些輔助性工作。”他說,當時就盼着像他們一樣,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奧運志願者。

14年後,當夢想照進現實,餘中淇在北京冬奧會站上了更為核心的崗位——奧林匹克大家庭助理,成為最早上崗的一批志願者,主要為來自國際奧委會的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提供聯絡、接待、翻譯等服務。

“希望自己做好服務工作,與更多國際友人成為朋友,向世界展現中國青年積極、熱情、向上的形象。”這是餘中淇為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是每位冬奧志願者的心聲。

和餘中淇相似,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青年教師李習文也迎來了自己的“雙奧”之旅。

在北京奧運會擔任志願者時,李習文還是一名大學生。從學生變成老師,從夏奧再到冬奧,昔日的“鳥巢一代”在成長中,用實際行動将奧運夢想不斷升華。

如今,李習文作為國家速滑館志願者經理,主要協助場館内20多個業務領域進行志願者教育訓練,涉及場館實地探勘、心理輔導、防疫安排等内容。工作忙碌,春節期間盡管家人在京過年,李習文卻沒能與家人團聚。

“今年和志願者們一起過年,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也是一個難得的人生經曆。”李習文說,“與奧運結緣,是我人生中永遠值得銘記的大事。”

2008年奧運會,志願者的微笑成為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成為首個“雙奧之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已成為越來越多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價值選擇。

情暖賽場,展現奉獻精神

身為從東北這個可以“速凍一切”的地方走出來的人,張鴻博直言還是有點低估了崇禮的低溫:“站時間久了,從山谷吹來的風仿佛能把人吹透,刺骨的冷。”

這位燕山大學的大四學生是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一名志願者。張鴻博的工作,說簡單也簡單,就是在賽道入口檢查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證件是否齊全。

可要說難,也真的難。無論是練習還是比賽,隻要賽道開放,就需要上崗,比賽日通常要工作到比賽和頒獎結束,志願者們輪班站在雪地裡值守直到晚上。

雖然條件艱苦,但張鴻博從未抱怨,愈發珍惜這一難得的經曆。“冬奧志願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幫助他人的同時,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有機會成功入選,我很幸運。”

冬奧舞台上,活躍在比賽場館的志願者們各司其職、辛勤付出,保障一場場精彩賽事順利呈現。

李斯達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作為一名張家口人,他從小喜歡滑雪,這次在家門口舉辦冬奧會,他第一時間報名成為志願者。

李斯達工作的賽場内有5個不同的計時點,每一個點位都設有觀察員,他就是其中之一。觀察員相當于手動計時員,每通過一名運動員,他們需要将其号碼布上的資訊輸入計時記分系統。當電子裝置出現問題時,這些工作便顯現出重要性。

在寒風呼嘯的露天計時點,一場下來,李斯達和同伴常常凍得手腳麻木。但為了這一刻,從英語口語到冬奧常識,再到應急演練,幾個月以來的每項教育訓練他都認真刻苦,隻為在賽事服務時萬無一失。

一身“天霁藍”,一顆火熱心。一個個像他們一樣的冬奧志願者,奔忙在兩地三賽區,溫暖着賽場的每個角落。

悉心服務,盡顯熱情周到

夜色漸深,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一樓大廳依然燈火通明,其中不乏志願者忙碌的身影。

第二天的閉環車輛有哪些線路、車次及時間如何安排、跨賽區怎樣換乘……交通資訊咨詢台前,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志願者關淇勻貼出的雙語示意圖,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熱門賽事越來越多,我們想到了這個辦法,用制圖軟體專門制作了思維導圖和表格,便于大家直覺清晰地了解這些資訊。”關淇勻說。

自1月上旬來到主媒體中心,她和同學們一天三班倒,将在這裡一直工作到北京冬殘奧會結束。

盡管時間跨度較長,關淇勻和同學們的熱情卻絲毫未減:“能夠幫助大家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有機會為冬奧盡一份力,很幸運,也很幸福。”

一道道流動的藍白風景線,一張張燦爛的青春笑臉,唱響青春的禮贊。

“房間的馬桶堵了,能否派人幫忙處理一下”“酒店便利店幾點營業”……解決閉環酒店内外籍人士的各種問題,成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三學生陳建霏的日常。

自1月中旬進駐以來,她和首都經貿大學學生張薷心、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生孫若楠三人作為北京塔裡木石油酒店住宿業務領域志願者,充分發揮自身語言優勢,為酒店和外國客人之間搭建起溝通橋梁。

“我們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酒店前台人員的角色,在志願服務中充分體會到了他們的辛苦,也提升了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次難得的實踐。”陳建霏說。

由于工作性質不同,住宿業務領域志願者無法到現場觀看比賽,她們卻笑着告訴記者并不遺憾:“志願服務分工不同,這裡的經曆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冬奧時刻’。”

沒有豪言壯語,隻有默默奉獻;不計個人得失,隻為他人友善,這是志願服務精神的最好注腳。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