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我們有5000年的文明,但在很多方面,我們驚歎于古代的技術和東西,為什麼這麼多的技術和産品出現在古代,而生産和各種科學技術的水準遠遠低于今天?也許在古代,有很多技術超越了我們今天的技術,隻是因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能有某種不可抗力,比如戰争或地殼運動,導緻了一些有價值的技術資料或技術大師的無謂犧牲,是以促使一些技術沒有存活下來,但我們必須确定,古人确實有比我們更好的東西,這是值得研究的。

考古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考古”這一名詞,在漢語中出現很早,如北宋時期的學者呂大臨就曾著《考古圖》(1092年)一書,但當時所謂“考古”,僅限于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與近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含義有很大的差別。

12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包括: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興化、東台市蔣莊良渚文化遺址,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和遼甯“丹東一号”清代沉船遺址。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有學者注意到進行古代遺迹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的重要價值。産生于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為發達,最終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

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較遲。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遣的探險家、考察隊,曾潛入中國邊疆地區進行活動。

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開始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标志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漸建立起完備的中國考古學體系。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考古學是研究如何尋找和擷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以及如何依據這些遺存來研究人類曆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Archaeology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研究古代之學”,在17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的研究。

古代有什麼技術比現在要厲害,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古代有很多技術現在無法搞清楚,建築上,《營造法式》中記錄的很多工程方法現在連究竟是什麼樣子都搞不清楚,還都談不上能不能複原,如果能複原,當然其結構比現在一般所見的木造建築複雜得多。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冶煉上,越王劍為什麼曆經千年依然不鏽不壞削鐵如泥,司母戊大方鼎等體量巨大的青銅器又是用什麼方法鑄造的,現在也沒有确定的答案。

紡織上,素紗禅衣這種薄如蟬翼的絲織品是如何生産出來的,也沒有确定答案。飲食上,《齊民要術》上那麼多種醬、酢的做法,現在也無法複原,雕胡飯什麼樣,現在也沒有吃到過,上古的八珍,也并沒有複原成功,搞不清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因為要還原曆史,知道某一段時期人們真實的技術水準,有助于我們看清技術發展的自然規律。比方說上古生活用石器,到了商朝就多了青銅器的選擇,在石頭與青銅之間,相隔了上千年,而我們根本不知道中間具體發生了何種因素,才導緻技術的變革。如果知道這個原因,或者說技術變革的時間節點,以我們中國如此悠遠的曆史,我們可以找尋出一種規律。

即當社會或者文明發展到何種程度,技術就會迎來一次大躍進,這是一種自然法則。

是以花大價錢研究所謂的古代技術,倒不如說是,研究技術變革的節點,有助于我們認清曆史中存在過哪些阻礙技術發展的瓶頸。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另一個方面,則是老生常談的好奇心了。人類的欲望,驅使着人類走向更高的文明。從遠古的石器時代,到如今的全球資訊化,這其中都是因為人類不斷探索新領域的好奇心,也正是因為好奇心,才催動了文明的進步。另外研究古人的技術,還能看清古人的思維模式,比如說為什麼要發明青銅?發明青銅有什麼好處?

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某一項技術,能夠最大限度的還原所屬時代的科技與人文,對于我們詳細了解自身發展的曆史,有莫大幫助。

簡而言之,研究古人的技術有兩個原因:

一是還原曆史,有助于避免瓶頸,規避某些不必要的麻煩,屬于認清自身,了解自身的範疇。

為什麼要花很大代價研究古代的東西?

二是好奇心,對于未知事物,人類始終充滿了求知欲。

總結:研究從前的東西是因為目前我們的發展體系是科學,和以前的文明發展有不一樣的地方,并且因為戰亂和各種洗牌無法連接配接起來,就是失傳,有些科學中沒有的東西。無法解釋的東西。是以需要研究複原,以此來補上空白,證明科學這條路的沒有出現問題。同時還有證明玄學和古代技術是否還有發展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