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成為埃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必定具有極高的價值,可這對夫妻的雕像看起來卻有些名不副實,雖然它們确實是古文物,但從做工上來看,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做工粗糙的問題,它成為鎮館之寶的原因,居然是在出土它們時,專家們都被它的眼睛驚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公元1858年,在埃及開羅北部的蔔臘,一位設計師在精心設計這一棟建築,要建造的就是後來聞名于世的埃及博物館,這位設計師名為的瑪利埃特,雖然他是一位法國人,但也被埃及人稱為“埃及博物館之父”,除了設計師的身份,瑪利埃特最重要的身份其實是考古學家,正是因為他對文物有深深的了解,故此,他才能将埃及博物館建造得如此成功。
埃及博物館整體制式為複古的紅磚石,分為上下兩層結構,看起來不是那麼的“高大氣派”,不過它裡面的藏品可各個都是珍寶,根據館内介紹的資訊,這座兩層高的建築裡,收藏了古埃及從古王國到新王國時期的文物,共計多達30餘萬件。為了紀念古埃及的發展曆史,在博物館外面的水池上,還種着蓮花和莎草,前者是上埃及的圖騰,後者則是下埃及的象征,兩者放在一個大水池中,展現了古埃及獨有的風采。
在埃及博物館諸多藏品中,有許多都是法老陵墓中出土的珍寶,圖坦卡蒙法老的“黃金面罩”就是這類文物的代表,它以純金闆為原料,比照法老生前面容打造,再鑲滿寶石,額上需要塑造上象征權力的兀鷹和眼鏡蛇,這種代表了法老至高權力的古文物,理所當然地成為無價之寶。
可是埃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卻和一對王室夫妻有關,他們的名字分别為拉霍特普和諾夫勒特,拉霍特普是古埃及第四朝的王子,諾夫勒特則是他心愛的王後,而這件鎮館之寶就是他們的雕像。可是很多遊客都表示,不知道這對雕像為什麼能做鎮館之寶,它們的做工實在是太粗糙了。
這件雕塑之是以成為鎮館之寶,還要從出土時的場景說起,當時,由多個國家組成的研究隊正考察帝王谷,忽然他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陵墓,在提取其中岩質做了碳追蹤檢測後,他們斷定這是公元前2650年左右的陵墓,但具體是誰的陵墓還是無法确定,随着考察的深入,一對巨大的黑影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當手電光第一次打到它們身上時,專家們先是被吓了一跳,因為這對黑影居然都有一對“發光”的眼睛!
專家們在平息下心中的波瀾後,小心地将拉霍特普和諾夫勒特夫婦移到了地面上,這才看到了它們的真身,這是一對高達122公分的石灰岩雕塑,從兩人的坐姿、手腳的動作和面部表情,都可以看出這是典型的古埃及作品,完全符合其“絕對正面”的定式,他們的膚色也經過了渲染,王子的皮膚用的是棕褐色,妻子的皮膚則用淡黃色。這對雕像的眼睛為什麼會發光呢?原來是因為它們的眼睛是水晶石的,顯示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使用水晶做眼睛,在現代人看來,這是很常見的一種設計風格,可在幾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在為王子和王後刻制雕像時,敢于創造性地使用這種制作手法,還是十分了不起的,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傳統的一種打破和革新,其背後的意義堪稱空前絕後的。
埃及博物館還有一個巨大的福利,那就是很多文物都沒有玻璃罩的保護,可以近距離地觸摸到幾千年前的古文物,這真是一件令曆史迷感到激動的事情,不過客觀來說,這種規定其實是“利大于弊”的,因為人為的撫摸對文物的破壞是巨大的,我們不應該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就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物,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這樣做的話,我們将是曆史的罪人!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