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人的不可或缺性在技術發展的優勢對比下,反而愈來愈明顯。
來源:醫脈通
作者:小呱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1月27日,美國《科學機器人》雜志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詳細介紹了智能組織自主機器人(STAR)在沒有人類指導的情況下對豬的軟組織進行了腹腔鏡手術,這是機器人技術朝着對人類進行完全自動化手術邁出的重要一步。
上述研究文章題為 Autonomous robotic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intestinal anastomosis,作者是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懷廷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Axel Krieger等人。
該機器人在腸道吻合術方面表現出色,這種手術需要高度的重複運動和精确。連接配接腸子的兩端可以說是胃腸道手術中最具挑戰性的步驟,需要外科醫生以高度的準确性和一緻性進行縫合。即使是最輕微的手部顫抖或錯位,都可能導緻洩漏,這對病人來說可能會引起災難性的并發症。
從實驗結果來看,機器人自動縫合(STAR)比純人工縫合(LAP)和機器人輔助手術 (RAS)效果要好得多。
智能裝置與醫療結合越來越緊密是大勢所趨,普通外科醫生會逐漸被淘汰麼?
這個機器人有多“獨立”?
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手術機器人絕大多數為輔助或半自動機器人,即作為醫療人員的機械臂,輔助完成手術操作,或者根據預設程式,自主判斷術野或病竈情況,完成或部分完成簡單決策并進行操作。
而STAR進一步促進了手術機器人在手術操作中的自主性發展,它有一個新穎的控制系統,可像人類外科醫生一樣實時調整手術計劃。這就意味着,手術機器人開始了從“幫我做”向“我來做”的實踐發展。
簡而言之,相較之前的手術機器人,STAR确實更“獨立”了。
不過雖然文章中提到該機器人是在沒有人類指導的情況下實施了腹腔鏡手術,但這是個有些籠統且帶有誇張色彩的說法。嚴格來講是該機器人在相當多的限制條件下,完成了手術過程中的一個“操作”,總體過程還是在人類醫生的把控下進行的。
也就是說,該機器人目前仍處于“工具”階段。論文作者也明确表示,該研究成果的重要目的是減少外科醫生的工作量,提高手術實施的一緻性,使手術過程标準化,并不企圖用該技術直接取代人類醫生。
技術之外,還有倫理
抛開技術層面的問題不提,智能醫療裝置想要發展很難繞開“倫理”這一關。
設想一下,患者小C在一場交通事故中不慎受傷,前臂損傷嚴重,血管神經狀況不佳。家屬聽取醫生意見,使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全自動手術機器人完成部分精細操作,但在手術過程中由于機器人程式問題,出現了罕見的機器人裝置導緻的醫療事故,小C肢體功能受損嚴重。
問題來了,醫療責任該由誰承擔?輔助醫師還是機器人廠家?
這種假設并非空中樓閣,現實生活永遠會比想象複雜,決策、操作、步驟、原則,每一步在外科手術中都至關重要。傳統手術中這些問題彙集于術者,但當人和機器需要求同存異,協調作戰時,盡管全自動的裝置操作精準,決斷迅速。但隻要有人在,還是需要人來做最後的權衡和緩沖。
是以,想要取代外科醫生成為手術室的“一把手”,智能醫療裝置還需面臨很多挑戰。
未來會怎麼樣?從“阿爾法狗”視角看醫療
盡管從目前來看,智能醫療裝置尚無取代外科醫生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着未來也是如此,畢竟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十年前,沒幾個人會相信整個圍棋界會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徹底征服。
圖源:攝圖網
在大家傳統的觀念裡,圍棋是天人合一的藝術,既包含了精密算法又蘊藏着人性光輝,縱然機器的算力遠勝人類,但複雜的思想布局又豈是沒有人性的“阿爾法狗”可以領悟的?
可最後殘酷的現實給人們上了一課,圍棋天才柯潔連負三局,毫無還手之力。
這一場景未來是否會在醫生身上重演,我個人認為并非沒有可能。圍棋手慘敗的經驗告訴我們,所謂特有的“直覺”和“靈感”也許隻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自戀而已。
衆所周知,醫生的成長基于理論記憶與實踐訓練,這兩者均是人工智能的強項,當資料庫足夠龐大,算法足夠先進,機器做出比人類醫生更精準的診療并非無稽之談。可到那一天,人類醫生就會被淘汰麼?
應該不會,因為技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隻要我們還是人,有些“服務”就隻能人來提供。縱使阿爾法狗的實力已經遠超人類圍棋手了,但圍棋手們也沒有集體失業,比起兩個機器之間無窮無盡的“高難度搏殺”,大家還是更願意去欣賞兩個智慧有限的棋手絞盡腦汁地“排兵布陣”。
并且,智能醫療裝置的發展對醫生來說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自工業時代至今,科技發展工具,工具替代勞動力的場景不斷上演,這是生産力發展的必要步驟。
臨床醫療操作中,人的不可或缺性在技術發展的優勢對比下,反而愈來愈明顯,醫療人員在其中是舵手作用,亦是新技術應用的起點和進一步發展的導向标。
機器天然具有的優勢能夠極大地補缺醫療工作者的短闆,應用機器人完成重複、深入、複雜的工作,能降低醫生感染風險和疲勞程度,提高手術安全性。解放出醫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提高診療量,豐富診療過程,改善診療效果。
再退一步講,就算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了醫生,那醫生也根本無需難過,因為到那個時候,世界上已經沒幾件事需要人類親自去做了,“失業”這個詞兒估計早就退出曆史舞台了。
在未來,探索拓寬智能醫療更可行的應用領域将會是新的醫患熱點,新事物的出現發展和壯大總是伴随着争議與驚喜,我們期待這樣的提升和改變。
責編 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