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一個衣衫褴褛的老人正扛着一根長75厘米、重180斤的鐵柱,緩緩走進重慶的一個廢品資源回收筒。

這是他撿廢品這麼久以來所得到過的最重的一個“廢品”,同時也是他所撿的最值錢的一個單品。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一根廢鐵柱能賣65元的高價,還不等老人享受到賺錢喜悅,文物局的人和警察卻突然來到了這個廢品資源回收筒内。

根據文物局相關人員的描述,這個不起眼的鐵柱是一件價值一億人民币的古文物。

幸虧文物局的從業人員及時趕到,否則這件文物就已經被廢品資源回收筒的人拿去熔化了。

保護了一件價值過億的文物,但在這些文物局從業人員的臉上卻并沒有看出多少喜悅。

原來在此之前,西北内蒙古地區已經有一個價值超過3億人民币的文物被拾荒者給“銷毀”掉了。

廢品堆中偶得金棍,一夜成為“萬元戶”

衆所周知,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一個充斥着饑荒災難的年代,國家正在着力于科技以及工業發展。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各個地方的經濟都非常不景氣,特别是一些偏遠地區,不僅要遭受到饑荒的困擾,同時還要面對嚴酷的環境。

在以西北内蒙古為首的偏遠地區,随處可見在外面拾荒的老人,因為地理環境以及地域發展的因素。

許多成年的年輕人都選擇前往經濟條件更好的城市尋求發展,這也就使得很多老人隻能留在故鄉以拾荒為生。

而在當時,有一個王姓老人在拾荒的途中發現了一件至寶,這位老人是土生土長的内蒙古人,在内蒙古待了大半輩子,從來都沒有出過内蒙古。

退休之後,老人便做起了拾荒的“工作”,每天所能拾取并且賣掉的廢品并不算多,但頂多還是能維持下生計。

有一天老人正如往日一樣拾荒完準備回家,可是在回家的途中,他看到了反光的長物。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在夕陽下,這個長物身上折射出來的光芒顯得極為刺眼,老人靠近後發現,這個長物隻是一根生了鏽的鐵棍。

長棍的棍身早已鏽迹斑駁,并且上面附着了許多極為牢固的髒物,如果不是隐約能看見棍身上有着一些神秘的符文,這個鐵棍跟普通鐵棍簡直相差無幾。

換作是别人,對于這種“躲在”路邊的破鐵棍大都會不理不睬,但是老人卻不一樣,他在發現這個鐵棍後,顯得極為興奮。

因為相比于他平日裡撿的紙殼子,這個鐵棍的價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最主要的是,在老人撿起這根鐵棍後,發現它的重量不輕。

正常情況下,一個金屬越重,那麼它的價值也就越高,這也是老人感到極為興奮的原因之一。

回到家後,老人第一時間給鐵棍稱了重量,發現這根鐵棍足足有7斤,按照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光是7斤鐵的價格,就足以讓人連續半個月填飽肚子。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帶着内心的喜悅,老人将這根鏽迹斑駁的鐵棍用清水沖洗了一番,原本他就覺得這跟鐵棍很神秘。

可是伴随着他将鐵棍沖洗幹淨後,他發現這根鐵棍的棍身竟然散發着淡淡的暗金色光澤。

雖然老人沒有見過真正的金子,但在他見到這根棍子的異象之後,他始終認為這是一根“金棍”。

不管這根棍子是否是金子做的對于老人來說并不太重要,這對于他來說隻是賺的多賺的少的問題,反正不管怎麼變,老人始終都是賺的。

當老人發現這個異象的時候,天色已漸漸變暗,是以他懷揣着期待,在第二天天一亮的時候,便匆匆起床趕到金店,在店門口等待着金店老闆開門。

街道上的店鋪逐一開店,沒多久金店的大門也被緩緩打開,當金店老闆看着門口這位扛着一根鐵棍的老漢時,頓時吓了一跳,他誤以為老人是某些“動亂”份子。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老人并沒有察覺到金店老闆的神态異樣,但是他在第一時間表明了自己的來意,在得知對方是來“鑒寶”的之後,金店老闆緊繃的神經才逐漸舒緩下來。

出于人本能的善良,金店老闆并沒有給老人“下套”,他實話實說的告訴老人,這個棍子确實有一定的金含量,隻是其中的金含量比較少。

倘若直接當賣的話,價格會很低,但若将其中的金提純出來後再進行售賣的話,價格就會翻很多倍。

老人也沒管那麼多,對于他來說,這根金棍怎麼賣值錢他就願意怎麼弄。

在金店老闆的幫助下,這根重達7斤金棍提取出來了4斤的黃金,最終老闆按照當時金的市場價格,購買了這4斤金,付了老人12000元。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年齡稍微大點的人或許聽過一個稱呼“萬元戶”,在老人所處的那個年代,萬元戶是有錢的象征,誰被稱作萬元戶,誰就是街道裡的焦點。

拿到巨款的老人并沒有将錢存起來,而是先買了一棟房子,同時還給自己整了幾套精緻的衣服。

老人絲毫不擔心别人觊觎自己的财産,他隻在乎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錢。

老人高調的生活很快就引起了街坊鄰居的注意,大家看到老人突然過得風生水起之後,紛紛前來讨教緻富的秘訣。

老人對于自己的“緻富之路”并沒有隐瞞,他将自己如何撿到“黃金棍”,并且如何将棍子給賣掉的經曆一五一十告訴給了鄰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而且在描述到自己賺取了12000元現金時,老人眼裡還帶着濃濃的自豪感。

很快,老人拾取“黃金棍”的事迹便成了當地人飯後閑談的談資。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資訊的傳遞速度永遠都是一傳十、十傳百這樣迅速,老人拾取金棍的事情沒多久也傳到了當地考古學家的耳中。

考古學家在對金棍的事情進行了一番調查後,他們推測這個金棍并不是簡單棍子,而是從幾千年前遺留下來的古文物。

匈奴的傳承,價值過億的古文物

要說國内能發現匈奴遺迹最多的地方,當屬蒙古片區了,早在上個世紀中旬,大陸的考古學家就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村尋覓到匈奴的古墓。

經過考古學家的認定,當時那座古墓為戰國時期阿魯柴登的墓。

在考古學家進入古墓探查的時候,發現墓内的設施并不是完好無損的,這就标志着這個墓在以前被人盜取過。

不知出于什麼原因,當時盜墓的人并沒有将墓内的文物财寶給洗劫一空,考古隊們從墓中足足出土了超200件的匈奴古文物。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當時屬于匈奴的衆多古文物中,最為出名也是價值最高的,當屬“鷹頂金冠飾”。

這件古文物被譽為匈奴的藝術瑰寶,它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權力。

考古學家們從中了解到了很多關于匈奴的資訊,但這樣的瑰寶隻有一件,是以能了解到資訊也是相當之少。

其實國内對于匈奴的了解一直都不算多,是以不管是國家還是考古隊都非常珍視每一件屬于匈奴的古文物。

這也是考古隊在打聽到老人在當地拾取到了一件古文物後,非常迫切想要知道全部資訊的主要原因。

考古專家們找到老人,并且确定了老人所發現的“鐵棍”已被煉化後,他們無不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但他們還是請求老人帶他們前往當時所發現“鐵棍”的地方。

在老人的帶領下,衆人很快抵達了目的地,考古專家們根據周邊少許的殘留物(鐵屑、金塊)進行了鑒定和推測。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經過一定時間的複原後,考古專家們一緻認為,老人所拾取那根棍子就是幾千年匈奴所掌握的“金器”。

國内并不是沒有金器,鷹頂金冠飾就是一件金器,但是金器的出土數量極為稀少,光是老人拿去熔煉的拿一根金器棍子,它的價值就達到了3億元。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金器對于大陸的作用不僅是象征大陸的文化底蘊,同時有着極高的研究價值。

畢竟一件匈奴時代的古文物能夠讓大陸更深程度的了解匈奴時代的文化。

而老人所熔煉的那根棍子,經過專家鑒定,認為其是出自于王昭君時代的古文物。

“昭君出塞”的故事向來大多數人都不陌生,畢竟王昭君可是有着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稱的存在。

當初漢朝剛剛成立不久,所有方面都在發展中,經濟、軍事也是處于鞏固期,雖然在中國這片疆土上立足了屬于自己的大國。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但是整體實力相比于北方的匈奴卻遜色很多,甚至可以用天差地别來形容。

當時漢朝的上司者為了讓漢朝有一個緩沖期,一直委曲求全,并且在朝政時毅然提出了和親的政策,而王昭君便是曆史上和親的典例。

一直生活在匈奴的壓迫之下,必然會發生物極必反的結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局勢得到了空前的轉變。

漢武帝帶領着百萬大軍經過了幾次大規模的戰役後,使得匈奴的統治權迅速萎縮,并且被漢朝徹底遏制住了“咽喉”。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随着漢元帝繼承了皇位,由于他本身缺乏良好的治國才能,漢朝内部的體系逐漸紊亂。

綜合國力也産生了直線下滑,匈奴逮住了這個翻身的機會,對西漢發動了反擊。苟

延殘喘之下,漢元帝不得不再次動用和親的政策,這也就産生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匈奴的強大世人有目共睹,當時他們主要的活動區域就是當今的内蒙古,在煉金術方面,匈奴和漢朝的技術可以算是曆史上最為精到的。

這也是為什麼考古學家們對于匈奴時期文物非常看重的主要原因。

老人當初拿到金店冶煉的那根棍子,倘若被考古學家以及國家好好保護起來做研究,或許大陸在冶金術方面能夠再次産生重大的突破。

同時對匈奴、漢朝時期的曆史方面,也可能得到更多的參考資訊。

保護文物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當時大陸對于文物保護并沒有出台相關的法律,況且老人将鐵棍拿去冶煉賣錢。

完全是在不知道這是文物的情況下進行的,正所謂“不知者無罪”,國家也不可能是以去追求其責任。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雖然将那根鐵棍冶煉掉相當于讓國家直接虧損3個億,但國家畢竟一直都在為人民考慮,出于人民的利益,國家也就沒有過多的深究。

雖說國家沒有因為此事去追究老人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着國家對于此類事件不重視,因為每一樣文物對于國家來說都存在着巨大的價值。

是以在1982年的時候,國家特意頒布了“文物保護法”,以此來制止一些破壞文物的行為。

保護法中明确表示,隻要是出自中國境内的文物,不管是水上還是水下,全都是屬于國家的,倘若有人私自販賣或者損壞這些文物,那将會直接受到法律的制裁。

考慮到之後很可能還會出現類似于老人這樣,不清楚文物的資訊并且直接将其損壞的行為。

國家組織了衆多考古隊,在全國各地都展開了一定程度的文物知識教育訓練。

在國家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出土且保護完好的文物越來越多,光是在故宮博物館裡,便有着将近190萬件古文物。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雖說這是國内規模最大的文物博物館,但是緊随故宮規模的博物館也不在少數。

目前國内足足擁有超5000家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内的文物,總共數量更是需要以億為來機關來計量。

由此可見國家在這麼多年來對于文物的保護以及開采做了多大的努力。

國家對于文物的保護如此重視,身為公民,自然也需要秉承起自己的那份責任感,保護出自于國家領土内的每一件文物

因為文物對于國家來說價值非凡,有了這些文物的存在,國家在某些領域上可能會出現重大的突破。

老人撿7斤“鐵棍”,熔煉後賣12000元成萬元戶,專家:3個億沒了

而到時候國家強大了,我們整個民族也就會變得越發強大,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将會變得越發不可撼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