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做才能夠實作社會和諧、個人幸福?

怎樣做才能夠實作社會和諧、個人幸福?

第二百零一條: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

這段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七《禮記》。

為衆所熟悉的《禮運大同篇》、孔子描繪的大同世界就是這一段,不過在《群書治要》選篇之中,對這段話有所删減。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大家所共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這個“公”就是“共”的意思。

也就是說,在當時,享有權力、擁有權力的人,其存心不是拿着這個權位來自己享受,而是借着這個權位去愛護、照顧人民,他是以公心來行使權力,天子是這樣的存心,他手下的官員也是這樣的存心,整個社會都以懷有私心而感到羞恥、以懷有公心而感到合乎道德,這樣的治理自然就會使天下太平。

實際上,在這裡,孔子并不是構想所謂的理想社會,而是描述了上古堯舜時期社會治理的真實狀況,那時的聖君賢臣時刻以天下福祉為念,不以天下為私物。

在《群書治要·六韬》中就有一段話展現了聖賢之人的公心,它說:“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施于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政治公平合理,官吏不苛虐,賦稅有節制,君主自己的俸祿、用度都非常地微薄,不會因為自私自利而損害國家的法律。賞賜不加于無功之人,刑罰不施于無罪之人。不會因為自己高興就給别人以封賞,也不會因為自己不高興、發怒就濫殺無辜。

對危害百姓的人,一定會判以刑罰、給以定罪;能夠為國家推薦賢良的人,一定會給予封賞。這樣,官員之中就沒有腐敗蛀蟲之類的人藏身,國家之中也沒有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吃不飽飯的百姓。這就是聖賢政治的特征,也是聖人治理國家所達到的效果。

為什麼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就是因為為君者認為天下是大衆共有的天下,他處在天子之位,是為了愛護照顧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欲,正是出于這份存心,他才能夠處事公正,量刑公平,提拔官員沒有私心。可以看出,如果将這種“天下為公”的态度用在治國上,确實會起到大治的效果。

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教導我們要有公心,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譬如《了凡四訓》中講,一個人應該“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内思閑己之邪”,人就應該存這樣的心。習近平主席曾說過,“上司幹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讀什麼樣的書?什麼樣的書是好書?怎樣才是善于讀書?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和我們自己純淨純善的本性相應的,才叫好書,讀這樣的書有助于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回歸純淨純善的本性,善于讀書就是要善于把經典中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中去,知行合一才叫善于讀書。

《了凡四訓》就是這樣一部好書,因為它教我們起心動念要“遠思揚祖宗之德”,要把祖先的德風、道統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近思蓋父母之愆”,如果父母犯了過失,為人子女者就要想辦法幫助彌補,當然由于曆史的原因,不僅我們、我們的父母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甚至祖父母、曾祖父母可能也沒有受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已經斷了好幾代,是以犯過失也情有可原,關鍵要想着怎樣彌補;“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沒有國,哪有家,這就教導我們首先要有愛國的情感,知道了自己國家的曆史,就要懂得去報答國家的培育之恩。

此外,我們整個家族的延續、曆史也要懂得,要把家族的道統、家風都給振興起來;“外思濟人之急”,幫助别人要對症下藥、幫到點子上,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現在人最急需什麼?物質财富?需要但并不迫切,就目前而言,人們的生活狀況已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但是與此相對照,精神上的空虛、道德上的不足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我們要濟人之急,就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給人們帶來幸福生活的思想、理論、方法宣講出來,幫助開啟大衆的智慧,讓人們知道怎麼樣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内思閑己之邪”,要時刻懂得反躬自省,克制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保持一種為他人着想、為團隊着想、為國家着想、為人民着想的仁愛之心,時時處處表現出溫良恭儉讓,這才是“天下為公”的公心。

“選賢與能”,這個“與”字,通舉薦的“舉”,意思是,要選拔賢德之人為天下人服務,也就是要做到孟子所說的“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樣,人就能不僅僅親愛自己的父母雙親、不僅僅慈愛自己的子女,還能夠親愛别人的父母、慈愛别人的子女,這就是孝慈之道的推廣延伸。

當然,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他的核心、基礎、原點還是在于孝敬自己的父母、慈愛自己的兒女,進而才能把這種孝親慈愛之心推而廣之,才能夠做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雙親,卻對上司者很恭敬、對上司者的父母很恭敬,那一定是虛假的、有所圖謀的,因為這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孝經》中所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是以,人一定是從孝敬自己的父母、慈愛自己的兒女做起,然後推而廣之,才能做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使老年人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贍養,安度晚年,臨終時能夠得到關懷,使所有的孩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

“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鳏”是老而無妻的人,“寡”是老而無夫的人,“孤”是幼而無父的人,“獨”是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是身體或精神有殘缺而不能做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些人都屬于弱勢群體,要使所有的鳏夫、寡婦、孤兒、無後嗣的老人、以及身殘和有病的人,都能夠得到照顧和贍養。

我們現在倡導建構福利社會,關心弱勢群體,其實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都以推行仁政作為治理國家的上善之法,而推行仁政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能夠讓“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使這些弱勢群體生活能夠得到基本保障。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會杜絕,盜竊作亂、危害社會的事情也不會發生,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也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和諧社會應有的狀态。

如此美好的社會究竟怎樣才能實作呢?這就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是推行道德教化自然而然産生的結果。《孟子》中記載,舜王在位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他使契做司徒,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長,教導群眾以五倫之道,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那舜王是從哪裡學來的?他也隻不過是沿襲了古聖先賢的治國之道而已。

也就是說,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中,從上至下,每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聖賢教誨、都能夠明理,都在追求過一種有德行的生活,而隻有這種生活才能夠使人生獲得幸福美滿。

怎樣才能夠獲得幸福?聖賢經典告訴我們,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都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即使得到,也都是虛假的、暫時的、不踏實的,而隻有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為民族着想,使自身價值在奉獻和付出中得以展現和升華,才能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中國人曆來講究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讓人明理,理得心安,這才是獲得幸福的真正方法。

是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人們如果不學習古聖先賢留傳下來的這些道理,想要成功追求幸福,那是不可能的,甚至還可能把自己帶上不歸之路。是以學習傳統文化特别地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怎樣做才能夠實作社會和諧、個人幸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