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茅永輝專欄|差些被吃掉的殷墟甲骨文

【青未了】茅永輝專欄|差些被吃掉的殷墟甲骨文

文|茅永輝 編輯|燕子 圖檔|網絡

話說大陸古代的商朝從湯開始,經曆了三百多年,都城搬遷了五次。到了商王盤庚時,将國都從奄(今山東省曲阜市)遷到殷(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一帶)。盤庚遷都于殷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商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直到商代滅亡,曆時二百七十多年,國都再也沒有搬遷過,是以,曆史上把商朝叫作“殷商”、“殷朝”或“殷代”,簡稱“殷”。至殷商國亡纣死,其國都為墟。這就是後來被稱作的殷墟。

因為1899年在此發現占蔔用的甲骨刻辭,殷墟成了中國曆史上可以認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因為是都城,決定了殷墟不是一般的建築,而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她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遺址沒辦法相比的。這一點,可以從不斷被發掘的大量文物中得到充分印證:甲骨文光彩奪目。如果說文字的出現意味着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那麼,甲骨文的發現就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截止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甲骨文是一個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她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五個世紀,更驗證了包括《史記》在内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可信;青銅器獨一無二。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就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青銅器的規模、體形都表明,殷商時期的澆鑄工藝和生産組織都已經高度發達;墓葬群世界罕見。殷墟發掘以來,累計發現墓葬達8000餘座。作為非常明确的商朝古都,這些墓葬群,對于探詢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意義非凡;大建築填補空白。在殷墟東北方向探明的一座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号基址就有170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接近七個故宮太和殿面積的總和。除此之外,在曆法、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發現也充分證明,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殊不知,這麼一個照亮煌煌華夏的殷墟文化,其驚天發現卻極富戲劇性。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的一天,一個喜歡收集和研究古代文物的學者王懿榮患瘧疾,到北京老中藥店達仁堂抓了一副中藥。其中的一味“龍骨”引起了王的好奇,順手拿起“龍骨”仔細一看,發現上面刻有很多有規律的花紋,而且做工非常精細。于是,這個有名的金石學家,對這些帶花紋的“龍骨”進行了精心研究,認出它就是商代用于占蔔的甲骨文。從此,又經過許多學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證,确鑿證明了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這個挖出“龍骨”的地方,就是大陸商朝的國都遺址。回頭想想,這個“龍骨”多虧因為“可以入藥”而進了藥店,并且被一個金石學家發現。如果當初是因為“可以入膳”而進了骨頭湯館,那是不是早早就連個渣滓也不剩了啊!

其實,殷墟甲骨文那震撼世界的巨大魅力,并非僅僅因為她的年歲。據稱,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西郊鬥門鄉花園村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的一批甲骨文,分别刻在一個骨竿、一顆獸牙和若幹塊獸骨上,這種甲骨文字型細小,筆畫細若蚊足卻剛勁有力,字形清晰,字型結構布局嚴謹。專家考證後指出,這種甲骨文的出土遺址屬龍山文化晚期,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也就是說,比殷墟甲骨文還要早一千二百年以上。還有兩種甲骨文,雖不及上述的古老久遠,但也有其獨到之處。一種是微刻甲骨文。這批甲骨文發現于陝西省岐山縣古周原鳳雛村。文字小如芥籽,筆畫細若秋毫,但字迹清晰、刻畫流暢。這批甲骨文是西周時期的作品,記載的多是西周滅商之後,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内容。但為何刻這麼小?在古代尚沒有放大顯微技術的情況下,是用什麼工具刻出,又是怎樣辨認的?至今都是未解的迷。還有一種甲骨文在貴州省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被發現,這種甲骨文刻在陶器上,專家考證這種甲骨文距今有兩千多年。因為此字又與彜文的發展有密切關系,故被學界稱為“彜族甲骨文”。 “彜族甲骨文”發現後,專家們經過了數十年的潛心研究,最近才被成功破譯。

然而,殷墟甲骨文證明了一個王國的存在,加之在百餘年裡的大量考古發掘,是以,任何一種其他的甲骨文,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殷墟甲骨文的輝煌燦爛,以及她那被發現的傳奇色彩,讓我們很自然地産生一個疑惑:我們到底有多少曾經被“吃”掉、正在被“吃”去、将會被“吃”着的文字和文化呢?

【青未了】茅永輝專欄|差些被吃掉的殷墟甲骨文
【青未了】茅永輝專欄|差些被吃掉的殷墟甲骨文

作者:茅永輝,江蘇省南通市人,公務員,長期供職于山東某地,已退休。山東省雜文學會理事。涉獵多種文學體裁,一度專注雜文随筆寫作,數十年間發表作品近百萬字,多有作品獲獎和被收錄文集。

壹點号心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