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作者:心然

來源:有書(ID:youshucc)

所謂因果,不過是場互動。

作家高建瓴說:

“在感情裡,我們常常選擇閉上眼睛,而不願去回頭看看,究竟離對方多遠,就是因為兩個人之間,不再分享愛。”

的确,愛隻有被分享後,流淌的愛意才被看見、被感覺。

而高品質的分享,既是感情的催化劑,更是人際關系的助燃劑。

就像山鳴谷應般,你熱烈地分享,我熱烈地回應,進而濃烈感情,凝聚親情,深化友情。

真正好的關系,都需要“分享欲”。

它不是敷衍式的尬聊,而是從心裡彼此牽挂,互相認同,同頻共振。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01

不分享,就是自我孤立。

有人說:“成年人的拒絕,大都是從不願分享開始的。”

沒有幹脆利落的道别,沒有大張旗鼓的争吵,隻有靜悄悄地疏離。

但一次次無聲的拒絕,既遠離了他人,也孤立了自己,最終無人能懂,無人傾聽。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在《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一書中,講述了一個櫥中人的悲慘故事。

他是一名酒店清洗工,負責清理廚房鍋爐。

每天,廚房裡響徹着工友的吆喝聲、打鬧聲,但他從來不參與,隻是機械地刷鍋、清烤爐。

休息時,工友聚在一起說說笑笑,他則像隐形人一樣,遠遠地躲在角落裡。

他習慣獨來獨往,本能地抗拒與人分享互動,甚至喜歡整日整夜地待在衣櫥裡。

喧鬧的交通,蜂擁的人群,都能讓他萬分沮喪。

他唯一願意相處的,是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他們總是靜靜地坐着,沒有交談,偶爾相對一笑。

漸漸地,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孤島。

沒有人願意與他為友,他滿腹的心酸也無處傾訴。

就像生活中的我們,因為疏于分享,懶于互動,内心就潛意識地豎起了一道牆。

即便通信錄裡有上千好友,哭泣時能無所顧忌地打擾的,寥寥無幾。

有時想調侃老友,翻出對話記錄竟停留在兩年前,想說的話輸入又删掉。

不是時空阻隔了關系,而是我們的心拒絕了情感。

就像古羅馬哲學家西尼加說:

“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到我們對待處境的态度的影響。”

拒絕分享,終将難以遇到溫暖的相逢。

自我隔絕,則永遠看不到世界的絢爛。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02

不分享,就會走向散場。

人與人之間,不是靠單方的付出與包容就能維持的。

無論多麼深切的感情,當分享欲消失的時候,或将成為相背而行的一拍兩散。

自媒體人@子歸分享了一段紮心故事。

她和發小相交20年,彼此相攜走過青蔥年少,互相見證成長。

大學畢業後,發小回到老家發展,她則獨自去深圳打拼。

起初,兩人常常聯系,分享生活的點滴,即便天各一方,也仿佛近在咫尺。

可自從發小結婚生子後,發小從大段的秒回,變成了惜字如金的回複:

“我陪孩子了。”

“在忙。”

“回聊。”

“好吧。”

“哦。”

……

她想,或許發小真的很忙吧。

久而久之,她們的分享交流越來越少。

直到發小生日那天,她陡然想起發祝福時,卻發現她被删除了。

原來,一次次的冷落對付,早已把她們變成了兩條平行線。

就像《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一書中說的:

“曾經迫切地想與一個人好好聊聊,卻發現共同的話題更換了無數遍,都被無數個‘哦’、‘好吧’打敗。”

其實,友情如此,親情、愛情亦然。

當你不再熱切地回應父母的唠叨關心,甚至把朋友圈對父母設定分組時,所謂血濃于水的父女母子一場,早已變成不斷目送背影的漸行漸遠。

當你不再有一搭沒一搭地與夫妻聊天,不再有你在鬧、我在笑的默契時,曾經死生契闊的不離不棄,轉眼成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無語凝噎。

“雪怕太陽草怕霜,人怕冷漠心怕傷。”

人生海海,請珍惜那個願意與你分享的人,和那顆願意跟你分享的心。

因為一顆心,被涼久了,會凍成冰的。

一段情,被辜負多了,會磨滅成灰的。

一個人,被冷落長了,更會轉身成路人的。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03

好的關系,要常常“分享”。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長着香腸嘴、痞子臉的街道小工,愛上了清秀端莊的報社姑娘。

一見面,小夥主動求愛,姑娘卻被他的長相“吓”退了。

可小夥并不氣餒,頻繁地給姑娘寫信,喋喋不休地分享生活見聞、所思所想,還有無盡的相思:

“我中午喝得大醉,被頭兒當場點名。”

“你媽媽不喜歡我。”

“我今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飛飛飛,你快飛回來……”

在一封封書信的傾訴中,姑娘讀出了小夥非凡的才華學識和幽默的性情,也感受到了他那炙熱的愛和深情。

于是,姑娘開始回信。

家事、心事、工作事,無所不談,兩人的心也越來越近。

最終,他們譜寫了一段浪漫到飛起的愛情。

他們就是王小波與李銀河。

最令人向往的是,他們如摯友般的傾訴和勉勵,既收獲了愛情,也成就了彼此的事業。

正如約翰·貝曼博士所說:

“彼此接納、關愛、欣賞、傾聽和支援,感情就能更加積極,更有活力。”

分享的實質,就是在接納、傾聽中建立連接配接和共鳴,進而加深感情。

但要做到真正的“分享”,首先你得學會“分”,對方才願意“享”。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 同頻共振,真心要留給對的人

《史記》有言:

“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了解懂得。

真正對的人,一個眼神就能傳遞萬千情意;一個表情就能全然明白言外之情。

但魚兒接不住飛鳥的靈魂分享,山和水不會碰出動人樂章,因為他們頻率不同。

想要建立一段苦樂同享的關系,就必須找到同頻共振的那個人。

唯有頻率相同,才能看見彼此内心深處的優雅。

唯有真正懂得,才能了解互相閑聊中的山河萬裡。

2. 有分有享,感情才能曆久彌堅

心理學有個“曝光效應”,也稱熟悉效應,是指一個人在人面前曝光越多,互相成為密友的機率越大。

是以,一段關系的維護,通常需要你來我往的曝光,雙向奔赴的熟悉。

即使分享時不是秒回,但一定會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正如蘇芩說的:“所有因果,不過是場互動。”

有分有享,感情才能相伴長久。

互通有無,關系才能生生相息。

3. 正向互動,形成良性循環

《關鍵對話》書中提到:

“在實際溝通中,要想與對方成為朋友,就要學會分享他的思想和情感。”

人若想建立長久的信任關系,讓人願意分享,也願意傾聽,那必須要有愉快的溝通,互動式聊天。

即使是沒來頭的碎碎念,得到的不是不屑,而是了解和認同。

縱然是無厘頭的滑稽搞笑,回應的不是嘲笑,而是關注和在意。

如此,感情的紐帶才越來越緊密,互相間的惦念和對生活的參與也越來越密切。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白居易說: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

快樂着他人的快樂,才能收獲更多的同樂;

悲傷着他人的悲傷,才能感同身受地分憂。

所有深遠恒久的關系,莫過于投之以桃,報之以瓊瑤的分享回應。

朋友也好,家人也好,夫妻也罷,學會分享,才配擁有;懂得回應,才會長久。

即便分享的是一件件小事,維持的卻是感情這件大事。

如果有人願意跟你分享點滴瑣碎,請一定善待,因為這是愛的表白。

如果有人喜歡傾聽你的唠叨廢話,請務必珍視,因為這是懂得,更是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