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最近,楊瀾訪談鄭強教授談“雙減”的一條視訊在網上爆火。一句“中國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線上”,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的确,教育内卷的日益激烈讓孩子苦不堪言,讓家長不堪重負,國家的“雙減”政策猶如一道急刹車,讓教育者、讓家長、讓身處内卷漩渦的每一個人開始停下來反思:

什麼才是教育真正該有的樣子?

我們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01

教育的出發點是什麼:是用教育者對生命的熱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熱愛

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對生活的熱情,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對知識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應該是這些支撐着我們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眼前的分數。

當一個社會、當教育者懷着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去對待孩子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懂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作為教育者我們能做的就是因勢利導,激發出孩子興趣的萌芽,讓他們葆有一份自己的熱愛。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這份熱愛,就是孩子的生命動力,就是激發着他不斷探索、不斷努力的一個源源不斷的發電機。

不要小看這種熱愛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對某一件事物的熱愛,可以像漣漪一樣擴充到他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曾經有個不上學的男孩被家長送來做心理咨詢,一開始他總是默默無語,但當我和他聊到足球的時候,男孩的内心像是被觸動到了,滔滔不絕地談起來。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他喜歡踢球,但苦于自己是“臭腳”,失敗數次再也不敢踢了。他說,他最喜歡自己在球場上馳騁的自己,覺得那時的自己是閃閃發光的。我說你在談論足球時的樣子也是在閃閃發光的。我鼓勵他再把這項運動重拾起來,後來男孩不僅找回了對足球的熱愛,而且還燃起了對學習的熱情,重新回到了學校。

為什麼很多孩子學着學着,眼睛裡沒有光了。那不是因為知識的枯燥和學習過程的艱難,而是因為他找不到自己的樂趣所在,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這個。

就像鄭強教授所說,心中沒有熱愛的人,他是沒有激情的,沒有對學習的熱情的。在整個社會大背景潮流的推動下,孩子像一個牽線木偶一樣,被家長推着走,被老師推着走,如果不是在為自己的熱愛而努力,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他哪裡來的自己走的動力呢?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這樣的狀況,孩子累,家長老師更累。

教育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決定了他們的角色定位。

如果教育者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有自己鮮活的思想,有自己成長的節奏,那麼就很容易陷入越俎代庖的境地。從入學伊始,家長、老師就像推着小車一樣,推着孩子往自己想要的軌迹走。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推得動;等到孩子上高中、上大學,我們還推得動嗎?他還讓推嗎?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上了高中、大學後情緒問題爆發的原因,也是很多孩子上大學後産生“放羊”狀态的根源。孩子從小内心渴望被尊重,被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感情的生命來看待,但求而不得,最後就會表現在情緒上和家長沖突對抗,行為上消極怠工。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隻有孩子心中有一份自己的熱愛,被注入了感情,他才會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隻有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對學習才充滿了熱情和動力;隻有内心充滿熱情和動力,孩子才會相較于結果,更享受學習的過程,才會在遇到挫折和挑戰時,仍以苦為樂,刻苦鑽研。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這些素質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是以,看到了嗎?這才是我們教育最主要的工作,這也是教育的本真。

教育者要讓孩子明白,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知識不單單是為了你将來考大學,将來找工作,它更是為了你熱愛的東西能夠實作。學習知識,不僅僅是目的,更是讓你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通往夢想之路的一座橋梁。

#02

教育告訴我們什麼:人生不在于起跑線,而在于堅持,堅韌

鄭強教授說:“人生并不是起跑決定的,起跑是初速度,不懂教育的人看初速度,懂教育的人看途中的加速度。跑得遠,跑得久,比起跑,搶跑重要得多。”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教育培養的是一個人一生的品質,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小升初、中考、聯考。學習是終生的事情,不是上了大學就結束了,恰恰相反,大學之後才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真正展現。因為這時候的學習更考驗孩子的自主性、自我驅動力、自我規劃能力,更看重孩子是否具有勤奮、堅韌的品質,是否發自内心地熱愛學習。

很多當年搶跑在前面的孩子,雖然被灌以了大量的知識,曾經具有很強的考試能力,但因為一直是處于“被安排、被規劃、被指揮”的狀态,是以當失去家長老師的限制時,就一下子退回了解放前,毫無自主性,更談不上前進的動力。

放眼現在的職場,越來越需要“主動”而不是“被動”的人。一個會思想、有主見的人,其價值遠勝于一群隻會按部就班的員工。

而很多在搶跑中的孩子,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大量重複練習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還有對學習熱情的壓榨,對獨立探索、思考機會的剝奪,對孩子童心的漠視。沒有了這些學習的源動力,又怎麼要求孩子在脫離家長、老師管教之後的堅持、堅韌呢?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作為教育者,我們隻有站得足夠高、看得足夠遠,才能作出正确的選擇。否則就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社會的焦慮會不時地提醒家長,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就在混淆視聽。什麼是人生的起跑線?是國小、幼稚園的成績?抑或更早,誰先開口說話,誰先學會走路?等走過人生的幾十年,你再回頭看當初讓你焦慮得寝食難安,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去學的事情是不是會啞然失笑?拔苗助長的故事流傳了千年,大家都會感歎“揠苗助長猶為害”,而有時我們身處其中卻不自知。

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的見識和格局,父母對孩子真心的愛,這才是能真正影響到孩子今後人生的起跑線。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隻要你有覺醒的意識和改變的想法,任何一天都可以成為你新的起跑線。

成功永遠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試錯、總結經驗、失敗、從跌倒處爬起來這樣的過程中實作的。而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灌輸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不敢輸,不能輸,不允許自己的失敗。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時候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進了高中、大學、工作落後于人後,心理防線崩塌,甚至自暴自棄、躺平的原因。因為從小灌輸的這種對人生的态度,讓他們認為這個眼前的失敗就是終身的失敗,就是對整個人的全盤否定。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正确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又談何從失敗中崛起?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仔細研讀名人的人生曆程,你就會發現成功的背後是無數的荊棘以及更為苦痛的磨難。為什麼褚時健八十多歲從獄中出來開始種橙子,還能再創一片商業帝國?為什麼俞敏洪在耳順之年,在新東方的巅峰時刻再次經曆人生的斷崖式衰落,還能寵辱不驚,迅速轉型?一個人面對失敗是否足夠堅韌、堅持,決定了人生能夠到達的高度。

#03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遠

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承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在看不見、摸不着的地方塑造着孩子,為孩子的心性、品質勾勒出了最基本的底色。

有調查發現,受到父母嚴厲管教的孩子,學習差的風險更大。父母嚴厲管教指的是,利用喊叫、毆打、語言和肢體威脅等行為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研究報告指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他們更可能在中學和大學時期辍學。

家長要懂得,要嚴格不要嚴厲。嚴格,孩子會配合;嚴厲,孩子會抗拒。是嚴格還是嚴厲,孩子的内心可以感受出來。在長期嚴厲苛責下的孩子,他的心情是緊張壓抑慌亂的,他會總擔心會不會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引起父母的不滿,這種擔心會嚴重消耗他的能量。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家庭氛圍和諧有愛的孩子,他可以靜下心來專注于他想做的事情。有的孩子看着很努力但學習怎麼都上不去,其實就是内耗耗得差不多了。他的心思并沒有閑着,他比學習好的還要忙,忙的也很累,隻不過他的心理能量用來應付家長的很多無形壓力和情緒了。

最常見的,家長給孩子講題,孩子卻在不自覺地咬筆、啃手。家長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天,越講越急,你問孩子說什麼了,他一定越聽越糊塗。因為他的心理能量絕大部分用來承載、消化父母的壓力和情緒,能留給學習的真的不多了。

是以作為家長,怎麼樣幫助孩子守住那一份内心的甯靜,這是我們最大的命題,而不是幫孩子去解決具體的問題。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個孩子人生的品格、心智的成熟。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會給孩子無窮的力量。隻有在愛的滋潤下成長起來的心靈,才會走向成熟,孩子的智慧才會像花兒一樣自然盛開。

隻有經過陽光和雨露滋潤的樹木才能夠長成參天大樹,隻有心靈成熟的人才會有清晰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而這些,都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

教育,說到底是對人的塑造,對生命的影響。

鄭強教授驚人言論,殘酷但真實:中國孩子,累倒在起跑線

遵從自然規律,使孩子的心靈因夢想的萌發而充滿幸福,因堅持不懈而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在每個孩子自己天賦所及的領域最充分地表現自己,這不僅是孩子個人的幸福,也是整個社會的幸福。

作者:果茉莉,心理咨詢師,關心教育和親子領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洪恩教育所有,轉載請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