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最近,杨澜访谈郑强教授谈“双减”的一条视频在网上爆火。一句“中国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的确,教育内卷的日益激烈让孩子苦不堪言,让家长不堪重负,国家的“双减”政策犹如一道急刹车,让教育者、让家长、让身处内卷漩涡的每一个人开始停下来反思:

什么才是教育真正该有的样子?

我们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01

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用教育者对生命的热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热爱

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应该是这些支撑着我们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分数。

当一个社会、当教育者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去对待孩子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懂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激发出孩子兴趣的萌芽,让他们葆有一份自己的热爱。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这份热爱,就是孩子的生命动力,就是激发着他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一个源源不断的发电机。

不要小看这种热爱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对某一件事物的热爱,可以像涟漪一样扩展到他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曾经有个不上学的男孩被家长送来做心理咨询,一开始他总是默默无语,但当我和他聊到足球的时候,男孩的内心像是被触动到了,滔滔不绝地谈起来。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他喜欢踢球,但苦于自己是“臭脚”,失败数次再也不敢踢了。他说,他最喜欢自己在球场上驰骋的自己,觉得那时的自己是闪闪发光的。我说你在谈论足球时的样子也是在闪闪发光的。我鼓励他再把这项运动重拾起来,后来男孩不仅找回了对足球的热爱,而且还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重新回到了学校。

为什么很多孩子学着学着,眼睛里没有光了。那不是因为知识的枯燥和学习过程的艰难,而是因为他找不到自己的乐趣所在,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

就像郑强教授所说,心中没有热爱的人,他是没有激情的,没有对学习的热情的。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潮流的推动下,孩子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被家长推着走,被老师推着走,如果不是在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哪里来的自己走的动力呢?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这样的状况,孩子累,家长老师更累。

教育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决定了他们的角色定位。

如果教育者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有自己成长的节奏,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越俎代庖的境地。从入学伊始,家长、老师就像推着小车一样,推着孩子往自己想要的轨迹走。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推得动;等到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我们还推得动吗?他还让推吗?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上了高中、大学后情绪问题爆发的原因,也是很多孩子上大学后产生“放羊”状态的根源。孩子从小内心渴望被尊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感情的生命来看待,但求而不得,最后就会表现在情绪上和家长冲突对抗,行为上消极怠工。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只有孩子心中有一份自己的热爱,被注入了感情,他才会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只有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对学习才充满了热情和动力;只有内心充满热情和动力,孩子才会相较于结果,更享受学习的过程,才会在遇到挫折和挑战时,仍以苦为乐,刻苦钻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所以,看到了吗?这才是我们教育最主要的工作,这也是教育的本真。

教育者要让孩子明白,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知识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考大学,将来找工作,它更是为了你热爱的东西能够实现。学习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更是让你自己变得越来越好,通往梦想之路的一座桥梁。

#02

教育告诉我们什么:人生不在于起跑线,而在于坚持,坚韧

郑强教授说:“人生并不是起跑决定的,起跑是初速度,不懂教育的人看初速度,懂教育的人看途中的加速度。跑得远,跑得久,比起跑,抢跑重要得多。”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小升初、中考、高考。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不是上了大学就结束了,恰恰相反,大学之后才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真正展现。因为这时候的学习更考验孩子的自主性、自我驱动力、自我规划能力,更看重孩子是否具有勤奋、坚韧的品质,是否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

很多当年抢跑在前面的孩子,虽然被灌以了大量的知识,曾经具有很强的考试能力,但因为一直是处于“被安排、被规划、被指挥”的状态,所以当失去家长老师的约束时,就一下子退回了解放前,毫无自主性,更谈不上前进的动力。

放眼现在的职场,越来越需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人。一个会思想、有主见的人,其价值远胜于一群只会按部就班的员工。

而很多在抢跑中的孩子,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大量重复练习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还有对学习热情的压榨,对独立探索、思考机会的剥夺,对孩子童心的漠视。没有了这些学习的源动力,又怎么要求孩子在脱离家长、老师管教之后的坚持、坚韧呢?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否则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社会的焦虑会不时地提醒家长,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就在混淆视听。什么是人生的起跑线?是小学、幼儿园的成绩?抑或更早,谁先开口说话,谁先学会走路?等走过人生的几十年,你再回头看当初让你焦虑得寝食难安,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去学的事情是不是会哑然失笑?拔苗助长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大家都会感叹“揠苗助长犹为害”,而有时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见识和格局,父母对孩子真心的爱,这才是能真正影响到孩子今后人生的起跑线。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要你有觉醒的意识和改变的想法,任何一天都可以成为你新的起跑线。

成功永远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试错、总结经验、失败、从跌倒处爬起来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灌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不敢输,不能输,不允许自己的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时候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进了高中、大学、工作落后于人后,心理防线崩塌,甚至自暴自弃、躺平的原因。因为从小灌输的这种对人生的态度,让他们认为这个眼前的失败就是终身的失败,就是对整个人的全盘否定。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失败,又谈何从失败中崛起?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仔细研读名人的人生历程,你就会发现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荆棘以及更为苦痛的磨难。为什么褚时健八十多岁从狱中出来开始种橙子,还能再创一片商业帝国?为什么俞敏洪在耳顺之年,在新东方的巅峰时刻再次经历人生的断崖式衰落,还能宠辱不惊,迅速转型?一个人面对失败是否足够坚韧、坚持,决定了人生能够到达的高度。

#03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塑造着孩子,为孩子的心性、品质勾勒出了最基本的底色。

有调查发现,受到父母严厉管教的孩子,学习差的风险更大。父母严厉管教指的是,利用喊叫、殴打、语言和肢体威胁等行为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研究报告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他们更可能在中学和大学时期辍学。

家长要懂得,要严格不要严厉。严格,孩子会配合;严厉,孩子会抗拒。是严格还是严厉,孩子的内心可以感受出来。在长期严厉苛责下的孩子,他的心情是紧张压抑慌乱的,他会总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引起父母的不满,这种担心会严重消耗他的能量。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家庭氛围和谐有爱的孩子,他可以静下心来专注于他想做的事情。有的孩子看着很努力但学习怎么都上不去,其实就是内耗耗得差不多了。他的心思并没有闲着,他比学习好的还要忙,忙的也很累,只不过他的心理能量用来应付家长的很多无形压力和情绪了。

最常见的,家长给孩子讲题,孩子却在不自觉地咬笔、啃手。家长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越讲越急,你问孩子说什么了,他一定越听越糊涂。因为他的心理能量绝大部分用来承载、消化父母的压力和情绪,能留给学习的真的不多了。

所以作为家长,怎么样帮助孩子守住那一份内心的宁静,这是我们最大的命题,而不是帮孩子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家庭教育,奠定了一个孩子人生的品格、心智的成熟。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只有在爱的滋润下成长起来的心灵,才会走向成熟,孩子的智慧才会像花儿一样自然盛开。

只有经过阳光和雨露滋润的树木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只有心灵成熟的人才会有清晰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这些,都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塑造,对生命的影响。

郑强教授惊人言论,残酷但真实:中国孩子,累倒在起跑线

遵从自然规律,使孩子的心灵因梦想的萌发而充满幸福,因坚持不懈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每个孩子自己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不仅是孩子个人的幸福,也是整个社会的幸福。

作者:果茉莉,心理咨询师,关心教育和亲子领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洪恩教育所有,转载请留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