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自強:“成長”書寫是中國兒童文學藝術發展的“命脈”

最初的構想裡,“人文閱讀思想圖譜”隻是一次出版建議收集嘗試——業界需要了解學界發現了哪些閃光的作品,學界也希望出版界能夠關注到他們發現的璞玉。于是在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書評周刊集全編輯部之力,向與我們有聯系的人文學者、創作者問出了如下三個問題:

您在2021年持續思考的問題;

您在2021年關注到哪部未引起足夠關注或未引進出版的作品;

您期待看到怎樣的中國原創作品。

最後我們獲得的遠遠超越了“建議”的層次。随着新年的來臨,編輯部共收回了74份回答,總字數逾5萬字。情感與思辨密度兼具的文字織就一份呈現關聯傳統與現代、未來與當下的閱讀思想圖譜,他們以自身生活或研究為次元的閱讀與追問,記錄下了雖然蜿蜒動蕩,但對真摯的愛、對重塑人與人的連接配接依然充滿渴望的2021。

這是朱自強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

朱自強:“成長”書寫是中國兒童文學藝術發展的“命脈”

朱自強,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院長、國際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持續思考的問題

因為我在兒童文學研究上的學術思考,也因為我自己一直在學校的行遠書院從事核心通識課程《大學之道》的教學工作,2021年我持續思考的就是人文學者科學修養的重要性以及人文與科學的融通這一問題。

在我撰寫《論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跨學科範式》(發表于《中國文學研究》2021年第4期)一文時,作為關鍵詞的“範式”一語就取自托馬斯·庫恩的影響力巨大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對于科學研究的發展而言,“範式”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雖然庫恩的“範式”概念是針對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來的,但是,自然科學研究與人文學科研究具有相通之處,比如兩者都有學科,有研究方法,有合理的問題,需要建構理論體系,是以,庫恩的“範式”無疑是一個可以移植到人文學科的概念。

中國兒童文學學科在發生之初,就存在着以周作人的研究為代表的潛在的“範式”。在對這一潛在的範式進行抽絲剝繭式的提煉和顯現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人文科學中的“自然科學”,并将“科學性”論述為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研究的跨學科範式的一個重要内涵。我指出:第一,在周作人的與兒童文學研究相關的知識系統中,有屬于自然科學的生物學,還有具有自然科學内涵的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神話學、兒童學等學科的知識;第二,周作人将自然科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作為五四新文學運動“思想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兒童文學領域的“思想革命”,提出了成為發生期中國兒童文學的思想基石的“兒童本位”的兒童觀;第三,周作人有意識地将科學作為一種正确的思想方法,認為“科學常識”使人立于正确地看待事物、思考解決問題的立場上。

被稱為劃時代的科學家的霭理士對周作人的思想影響甚大。周作人有數十篇文章提到霭理士對自己的思想、學術乃至人生觀的影響。他對霭理士的學術研究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好處,在能貫通藝術與科學兩者而融合之,是以了解一切,沒有偏倚之弊。”要“了解一切”,科學是極為重要的次元,缺失這一次元,就會産生“偏倚之弊”。“貫通藝術與科學兩者而融合之”,周作人的這句話值得人文學者認真記取。

2、值得關注的圖書

因為我研究兒童文學,再加上我上的通識課《大學之道》裡有兩講是在讨論“傳統與現代”這一問題,是以我非常重視對“現代性”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世界這一新體系的生成,也是科學革命的結果。科學是一種文化,科學是一種世界觀。真正的人文科學是不能将自己置身于科學文化之外,老死不相往來的。個體的人文學者當然也是如此。

在2021年,我繼續閱讀與人文科學相關的一些科學著作,其中數學哲學家M·克萊因所著《數學與知識的探求》一書,我覺得特别值得認真閱讀。該著作描述了探索實體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數學的發展,論述數學與知識探求之間的關系。

朱自強:“成長”書寫是中國兒童文學藝術發展的“命脈”

《數學與知識的探求》,M 克萊因 著,劉志勇譯,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我們了解到,伽利略背離了亞裡士多德對現象的發生作實體的解釋這一看似正确的範式,對實體現象進行量化描述并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牛頓繼承、發揚伽利略的這一現代實體科學的重要範式,寫成了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因為牛頓運用數學原理來研究實體學,是以作出了“最著名的貢獻”,那就是“将天上和地下的現象統一起來”,改變了以往的“混沌”的世界觀,幫助我們正确地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實體世界。對我本人而言,在克萊因的引導下,自己是在通過了解數學這一知識工具,學習洞察事物本質的方法。

3、期待的原創作品

在2021年,我作為評委,參與了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曹文軒兒童文學獎、秦文君兒童文學創新獎等獎項的評審。在我重點關注的長篇小說創作領域,我既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成績,也發現了未來發展的症結。

我認為,“成長”書寫是中國兒童文學藝術發展的“命脈”,我期待中國的原創兒童文學,特别是長篇小說創作,在“成長”書寫方面能夠在不遠的将來取得整體性的突破和進步,因為在叙事文學這一次元,無論是作家個體,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作家群體,“成長”書寫的能力,都是其核心的藝術能力,甚至是終極的藝術檢驗标準。

具體一點說,我希望我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結構上能少寫一些“并列型”故事和“松散型”故事,而要在“發展型”故事的寫作上建功立業。“成長”書寫對故事的結構有着規定性。雖然“發展型”故事未必就帶來“成長”的書寫,但是,書寫“成長”卻必然要采用“發展型”故事。

作者 | 朱自強

編輯 | 呂婉婷、李永博、羅東

校對 | 薛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