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讀|蒙絡參差 不減清芬 讀《茅盾講中國神話》

文/曹輝

如果把儒家文化當成正統的話,那麼中國神話就是酸爽可口的開胃小菜,是身處喧嚣塵世中的我們在乏味的日子裡嘗到的那塊甘甜無比的糖。走進《茅盾講中國神話》一書,其間神話藏不住的怡然與奇幻、詭異與惬意,互相交織着,令人驚豔之餘、倍覺過瘾。

品讀|蒙絡參差 不減清芬 讀《茅盾講中國神話》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神話呢?神話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們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傳述,信以為真。每一個中國神話故事都是一粒飽滿圓潤的珍珠。長久以來,中國神話故事是盤散沙,茅盾是将這盤散沙堆積成一座城堡的“建築師”。

泱泱大國,神話與曆史比起來,并不算多,原因不外在光陰長河裡的遺失和被篡改。剩下的,也不見得就是原貌。有心人如茅盾,将其歸納整理,這是他獻給國家和人民的一份特别的禮物。該書内容詳實,分上下兩篇,客觀地對中國神話以時間為序進行了系統的概述,并就其支源、發展及地域一一闡述,在引用的相關資料中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研究體系是科學而負責任的,亦是學者的态度。上篇中,第一章就中國神話幾個根本問題一一指出說明,當然是以大陸第一部神話故事奇書《山海經》為着眼點,第二章對中國神話在傳承中的儲存與修改做了交待,第三章對中國神話的演化原因以西王母神話為例做了解釋,第四章以“神山昆侖”神話演變來說明古人因對“異方”想象所産生的神話這種宇宙觀,第五章說的是巨人族及幽冥世界,第六章介紹自然界的神話及其他,第七章比較有看頭,趣味性較強,以帝俊、羿、禹來勾勒中國神話的“諸神世系”,之後以第八章作結——本書寫作目的是留待将來的三個問題,大有設定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味道。下篇着重是對中國神話的研究、儲存及意義類别,還有《楚辭》等相關的非主流的中國神話的介紹。

中國神話的發展過程,對外行來說,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對内行來說,卻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譬如書中所言的缺失年代。該書對中國神話發展的脈絡條分縷析,從源頭到發展到改變,中國神話的前世今生便成為後世國人津津言之的“佐料”,豐富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談資。茅盾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神話的“拓荒者”。

在中國神話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因子一直在不斷地演化着,原因不外為了适應時代需求,人為地改進而已。譬如西王母神話的演化,在《山海經》中的《西山經》中有雲,西王母是半人半獸“司天之厲及五殘”的兇神;到了《海内北經》,則雲“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北”;後來又有《大荒西經》中從她的形狀而言,“豹齒虎尾,蓬發戴勝”;《穆天子傳》一書的西王母則進步許多,“虎豹為群,鳥鵲與處,嘉命不遷,我為帝女,彼何世民”,頗有人王之态的吉神西王母,至此可與穆天子歌謠和答了;待到托名班固的《漢武故事》一書,述及西王母與漢武帝相見一段,言及“王母至,乘紫車,班女夾馭,戴七勝,青氣如雲,有二青鳥,夾侍母旁”,且不說這裡的西王母升格為神的人形三十許的麗人,其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平添不少神奇之處;到了《淮南子》,則演化成“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了,将西王母仙人化;繼而魏晉間,把西王母鋪張成為群仙的領袖,這是西王母神話最後的演化。

本書内容頗豐贍。重點介紹《山海經》這本奇書。概因該書精彩而又壯觀。這本書曾被當成禁書,它的内容帶給我們太多的震撼。作為神話著作,這本書非但内容吸睛,它的體裁界定也是多元的。有人将其放在地理類中,有人将其放在文學類中,也有人将其放在了綜合類中。角度不同,所取自異,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想來還是綜合類比較合适些吧。

前面談及的西王母的神話,最初就是《山海經》中予以披露的,當然,《楚辭》《莊子》《列子》《十洲記》《華陽國志》等書,同樣吊人胃口,尤其《楚辭》《列子》二書,在該書中的地位可圈可點。宇宙觀的進化也是書中所要闡述的内容。茅盾就中西方的開辟神話——中西方天地的毀滅及再創造神話,神山昆侖神話的演變也有說明。同時,古人因對“異方”的想象所産生的神話、巨人族及幽冥世界、自然界的神話及其他,尤其是中國神話的“諸神世界”,如伏羲、黃帝、帝俊及羿、禹等,乃至中國神話中的主神,還有水神共工、雷公電母、河神、洛神等也有交待。

引用資料詳盡且有說服力是該書的另一特點。令讀者信服才是最有力的。該書剝繭抽絲,論述有理有節且不失文采,讀來可見茅盾對該書所下的氣力之大和用情之專。如禹化熊而塗山女化石的神話、以《太平禦覽》七八所引徐整的《三五曆紀》言三王五帝之史、《漢書·朱買臣傳》釋“楚辭”一名,窈窕妩媚的《山鬼》、《隋書·經籍志》中的相關介紹、《易·系辭》的引用、王嘉的《拾遺記》中關于春之神的介紹……

難能可貴的是,該書雖寫的是中國神話,但其間亦有外國神話的比照,如分花拂柳般,運用得甚是妥貼而不生硬,彰顯了茅盾貫通中西的學識和橫溢才華。如茅盾因談《天問》而信筆拈來的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竊天庭之火以給人類;如北歐的神話于基督教既在北歐盛行後便有改動,許多北歐原有的神,都被基督教化了等轶事,這些内容彰顯了茅盾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以,該書内容質地夯實而不淺薄。

不論體裁還是内容,該書嚴格意義上都不應劃為文學類書籍,将之納入綜合類似乎更妥貼。全書架構簡潔,脈絡分明,令人讀來對中國神話不再感覺雲山霧罩,而是一目了然。該書内容比較嚴謹,不是空穴來風。顯然茅盾對中國神話這一塊是下了相當功夫的,是以書中談及的每一個神話故事,其來龍去脈都交待得非常清晰,有枝有蔓,禁得起推敲。

倘若将日子如詩說成是一種美,将名缰利鎖說成是一種誘惑,那麼中國神話絕對是流年一隙中的養心丸和怡情丹,是放松一刻的自得與安逸。“神話是信仰的産物,而信仰又是經驗的産物。凡夫俗子在神話裡找到靈魂托迹的枝桠,這就是神話的魅力。而《茅盾講中國神話》這本書,堪稱“時至今日,論及‘神話’依然繞不過去的裡程碑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