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2017年,馬斯克在美國接受采訪。美女主持人提出了個刁鑽的問題:“你覺得比亞迪的電動車怎麼樣?”

聽完提問,馬斯克忍不住笑了起來。主持人補充說:“巴菲特非常看好比亞迪,還投資了它10%的股份。”

馬斯克笑着反問:“你看過他們的車嗎?”主持人搖了搖頭,“我不認為比亞迪的汽車做得好,我不覺得他們的汽車吸引人,他們的技術含量也不高,在中國市場生存下去都成問題。在考慮比亞迪對特斯拉構成威脅之前,他們要先解決生存問題。”

4年過後,比亞迪用銷售資料,向特斯拉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2021年乘聯會新能源車銷量榜單顯示,比亞迪賣了58.4萬輛車,排名國内市場第一;特斯拉賣了32萬輛車,排名國内市場第三。絕對值上,比亞迪比特斯拉多賣了26.4萬輛電動車,1.8倍的銷量。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馬斯克嘲諷比亞迪“沒有技術含量”“不吸引人”“生存下去都成問題”,被比亞迪實力“打臉”。其實,特斯拉才是那個“沒有技術含量”的車企。

營銷天才馬斯克

馬斯克是特斯拉最好的推銷員。今日,特斯拉能在全球電動車市場處于領袖地位,與馬斯克努力塑造個人形象密不可分。

馬斯克自傳的作者萬斯把他稱為“矽谷鋼鐵俠”,矽谷象征着高科技,鋼鐵俠代表未來科技。“矽谷鋼鐵俠”的外号成功将馬斯克塑造成了未來高科技的代言人。

馬斯克在内部營銷會議上表示,特斯拉一定要與未來和炫酷聯系在一起,“特斯拉并不完美,很多消費者會因為各種原因放棄購買計劃,是以我們要讓消費者感覺特斯拉不僅僅是一輛車,而是通往未來生活的身份證。”

在矽谷上班的人,開一輛奔馳會被人認為是土豪;開一輛特斯拉會被認為是高科技精英。馬斯克兜售的正是這種品牌影響力。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為此,馬斯克要通過投資各種前沿高科技産業來鞏固自己的鋼鐵俠形象。發射火箭、超級高鐵、人機互聯、太陽能、智能機器人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投資都是特斯拉的“配套”産業。在消費者腦中固化一道公式:特斯拉=馬斯克=鋼鐵俠=未來高科技。

除了特斯拉外,其他産業基本虧損。太陽城公司連年虧損,馬斯克用特斯拉的26億收購了太陽城,左手套右手;Space X火箭發射吃美國财政補貼,沒有NASA訂單,無法維持;

人機互聯、智能機器人、超級高鐵更不用說,都在實驗階段,沒有商業化前景。而且,矽谷很多公司都在搞前沿科技的研發,隻不過他們的名氣沒有馬斯克大,媒體不報道罷了。

曾經《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寫了些馬斯克早期創業的“黑曆史”,用不光彩的手段逼迫特斯拉創始人退出公司,自己獨占了特斯拉的品牌。

馬斯克看後大發雷霆,認為破壞了他的形象,立刻打電話給那名記者,讓他閉嘴,不然“會讓他過得不舒服”。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馬斯克苦心經營鋼鐵俠形象,得到了回報,特斯拉與高科技牢牢結合在了一起。為特斯拉省下了巨額推廣營銷費用。

如果特斯拉的形象是矽谷高科技精英,那麼比亞迪的形象就是工廠苦幹的理科生——不修邊幅,滿身油漬,不善言辭。

“理科生”比亞迪

比亞迪總給人土土的感覺,尤其是車标,簡單暴力的“B-Y-D”三個英文字母,不禁令人懷疑王傳福壓根沒請設計公司,自己随手畫了個車标。

後來的“唐宋元明清”系列,車标直接用了漢字,喜歡的人說這是文化自信,不喜歡的人說醜出了天際。

然而,土土的比亞迪真的有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以“三電”為例,電池是自研的“刀片”磷酸鐵锂電池;電機是自研的永磁同步電機;電控是自研的SiC MOSFET。

其中,電控技術涉及到了晶片,在這個被美國人“卡脖子”的領域,比亞迪自建晶圓體工廠,一條龍覆寫材料、單晶、外延、晶片、封裝、測試等所有制造環節。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雖然比亞迪各項技術不是業内最先進的,比如電池,特斯拉能跑668公裡,比亞迪隻能跑600公裡,但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以後如果又被老美“卡脖子”受到的波及會很小。

自己研發,自己建廠,比亞迪産業鍊完整。當“蔚小理”等組裝公司在苦等晶片時,比亞迪新車一輛輛走下生産線,産能不降。

比亞迪多餘的産能還可用于代工,微軟、Apple、谷歌、LG、三星、華為、小米等都是比亞迪的代工客戶,代工業務每年給比亞迪創造近千億的流水。

特斯拉恰恰相反,硬體基本靠供應鍊。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是LG、松下、甯德時代;電機主要供應商是中國台灣的富田;電控靠意法半導體。特斯拉不設計零部件制造,隻是零部件的搬運工。

當然,馬斯克這麼幹也有自己的考量。首先,特斯拉的供應鍊來自于全球最頂尖的企業,組裝出的汽車品質比自研的比亞迪好。

其次,全球供應鍊模式更有利于特斯拉的全球擴張,更符合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大勢。現代制造業本就是個分工不斷細化,效率不斷提升的過程。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比亞迪搞那麼多自研,資金成本很重,電池、電機、電控都需要掏錢建廠,培養勞工。攤子鋪得太大,效率肯定不如各司其職的供應鍊企業。馬斯克嘲諷比亞迪“沒有技術含量”,可能有部分原因出自于此。

馬斯克的擔憂

講到底,比亞迪和特斯拉是兩家模式不一樣的新能源車企。

比亞迪遵循傳統制造業的理念,大包大攬,把所有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旦優勢形成閉環,比亞迪就會變成一座牢不可破的堡壘。

特斯拉遵循當代制造業的理念,分工産生效率,專注車輛設計、軟體系統開發和品牌營運,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擅長的事交給市場去做,誰說一個好廚子非要學全八大菜系?

兩種模式各有千秋。不能說當代模式一定勝過傳統模式,世界第一車企豐田,可沒有把内燃機的研發交給市場上其他公司來做,核心競争力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才安全,才有競争的資本。

巴菲特看好,馬斯克嘲諷,五年後,比亞迪銷量第一

正如馬斯克反問主持人的那一句:“你看過比亞迪的車嗎?”潛台詞是馬斯克看過,他不但看過還拆開來研究過,他才敢說“比亞迪沒有技術含量”。如果馬斯克沒有把比亞迪當成對手,他為什麼要拆開來研究呢?

但表面上,馬斯克要表現得對比亞迪不屑一顧,襯托出特斯拉的強勢。這叫在戰術上重視對手,在戰略上藐視對手。

無論比亞迪做得多麼優秀,馬斯克一定不會誇獎它,屁股決定腦袋,中外通用。

作者:江左佑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