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時
關注我|寫世間百态,也寫人間情愛

01 詩人餘秀華
餘秀華和一個90後網紅養蜂人的愛情,早已全網皆知。
她蕩着秋千,配合着對方出現在鏡頭中,笑容甜美,像一個十七八歲情窦初開的小姑娘一般。
可除了餘秀華自己,好像沒有人願意給予這樣懸殊結合真心的祝福。
且不說兩個人年齡差距極大,就單看外形,也極其不比對,而視訊中的恩愛,更像是為了炒作而刻意為之。
這不得不讓看客們懷疑90後網紅接近餘秀華的真實目的。
更擔心身體上有殘疾的餘秀華,會受人利用,滿懷期待投入的愛情,到頭來又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餘秀華這個名字,我想很多人并不陌生。
她身上的标簽也很多,腦癱患者,詩人,農婦,甚至是一個不那麼墨守成規,大膽出格的女人。
她也總是面臨着許許多多的争議,有人說她才疏學淺,有今天的成績全靠炒作,私生活混亂,老牛吃嫩草,人生一片狼藉。
也有人說,她大膽,跳脫,想象力豐富,文字功底深厚,開創了屬于自己的詩意美學。
毀譽參半,褒貶不一,餘秀華本人和她的詩一樣,都始終處在輿論的漩渦中。
她的感情生活,自然也無法逃離的大衆的視線。
一部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把餘秀華推到了聚光燈下,也把餘秀華人生中那巨大的傷疤撕開,給她從前名存實亡的婚姻,徹底畫上了句号。
餘秀華的前半生,被感情囚禁着,痛苦着,也掙紮着。
可因為身體殘疾,她隻能妥協,隻能委身一個她不愛的人,苟且地活着。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那段歲月于她,屈辱可,不堪也可。
02 搖搖晃晃的人間
餘秀華19歲那年,父母便匆匆地定下了她的婚事。
沒有兩情相悅,沒有情投意合,沒有花前月下,沒有舉案齊眉。
她知道,隻是對方是個男的,反正沒有60歲,願意娶她,那就已經很好了。
所有人都覺得好,那便應該是好的,畢竟她這樣一個殘障人士,好像也沒有挑剔的資格。
于是,尚且是少女的餘秀華就這樣糊裡糊塗地結了婚,和一個連年齡都不知道的男人,生活在了一起。
父母總以為婚姻可以保護餘秀華,可卻不明白,婚姻并不是護身符,也不是保險箱。
相反,餘秀華前半生的痛苦,大多都來自這段婚姻。
哪怕他們有了孩子,可那個不情不願娶她的男人依舊看不起她,不尊重她,甚至經常言語羞辱她。
當着她的面,說着各種不堪入耳的話。
這對心理健全的餘秀華來說,簡直就是折磨。
好在,她還有詩歌,還有可以發洩的途徑,正如她自己所說,在搖搖晃晃的人生中,詩歌就是她的拐杖。
支撐着她,好好生活。
餘秀華熱愛的詩歌,也确實給了她回報,她的作品刷爆了朋友圈,一夜之間,她火遍全網。
她不再是農婦餘秀華,不再是腦癱患者,而是搖身一變,成了詩人餘秀華。
農婦餘秀華或許能忍受苟延殘喘的婚姻,但詩人餘秀華不願再忍。
從前她沒有能力掙脫,而如今命運給了她掙脫的機會,她終于可以親手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選擇。
有了名氣後的餘秀華,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離婚。
隻要對方同意離婚,她願意淨身出戶,用全部積蓄,換來自由。
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根羽毛上,都閃着自由的光。
結束了那段不堪婚姻的餘秀華,人生才剛剛開始。
前半生的路不是自己選的,後半生,她終于有足夠的底氣,可以為自己而活。
03 去愛吧,管他呢
如今和90後戀愛也好,還是那些關于愛情的大膽發言也好,對于餘秀華來說,都好。
畢竟,她終于可以走上自己選擇的路。
她也終于可以去愛從前不敢愛的人。
至于是不是欺騙,會不會在愛情裡受傷,她也許根本就不在乎。
誰說談戀愛就要長長久久,誰說愛一個人就要天荒地老,誰又說所有人都要躲在婚姻的殼子之下,都要費心算計,權衡利弊,才算是過好了一生。
人生也可以有另外一種活法,愛就愛了,管他呢。
況且,從餘秀華在各種采訪中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我們不難看出,她明白愛情可遇而不可求,也從不認為婚姻是愛情的歸宿。
她非常慶幸自己在做些什麼,很珍惜如今的幸福,也并沒有想要奢求更多。
愛的時候就在一起,不愛了就分開,隻是談了一場戀愛而已,又哪裡有那麼多的彎彎繞?
我們總是喜歡用世俗的标準去衡量别人的人生,用自己的經曆和價值觀去進行評判。
可卻忘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哪裡又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呢?
即使最後結果如大家所料,這個90後的網紅接近餘秀華另有所圖,對餘秀華的感情也不過是逢場作戲。
那最壞的結果,也無非是兩個人分道揚镳而已。
這樣的結果,餘秀華也許早已明白,也承擔得起。
從她揮刀斬亂麻決絕的态度不難看出,她不是一個為情所困,優柔寡斷的人,她雖身體殘疾,可她頭腦清醒。
況且,這世上的事,尤其是感情,沒有那麼多的對或錯。
也沒有哪一條路,就一定是正确的。
人生本就喜憂參半,禍福難料,小心翼翼也好,大大咧咧也好,最終不過是殊途同歸。
既如此,那愛你所愛,行你所行,也不枉潇灑在這世上走一回。
跌入過谷底,也飄上過雲端,人生已然過半的餘秀華,肯定早已明白,人活一世,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緊要的。
人生在世,各有要走的路,我們又何必橫加幹涉,憤憤不平,替古人擔憂?
-END-
配圖來源于網絡|侵删
原創不易|三連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