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卷首語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城市裡的一座座房子,就像方方正正的漢字,書寫城市的百年滄桑,風雲巨變。他們彙聚成一篇優美的詩,一段慷慨的文,文字的内容,是獨屬于房子和它主人的故事。

在黃浦的街頭巷尾,有許多像這樣有故事的建築。

那房、那人、那事,是屬于黃浦的專屬文字。

說到潘允端,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在上海修建的建築,想必大家都去過。

潘允端,是豫園的建造者,今天要介紹的世春堂,正是他的故居。世春堂為明代上海人潘允端宅中僅存且最宏麗的廳堂。

潘允端,明代人。在古代,30歲才鄉試中舉的他可是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中舉後的第二年春天,本可以進京會試的他,不知什麼原因,那一年他沒有北上。又過了3年,潘允端才躊躇滿志地進京會試去了,結果名落孫山。賦閑在家的潘允端為了排解心中苦悶,就把西邊菜園子的一個角落,“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這是最初的世春堂,修建的那年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世春堂界碑

其實,潘允端留給世人最大的貢獻還是修建了豫園。當時的潘家在上海為望族,潘氏父子都曾居明朝高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長達九裡的上海城牆建成,二十餘年來生命财物經常受受到威脅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并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怡情養性,弦歌風月。

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上海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世春堂自潘允端後,經曆了曆史的變遷,它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潘國光得徐光啟孫女之助,購得此堂,改為天主教堂,取名敬一堂。清雍正八年(1730年),敬一堂被清政府沒收,改建為關帝廟。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建為敬業書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法國派拉格納來華,交涉收回雍正年間被沒收的财産。上海道奉谕歸還了大南門外的聖堂,敬一堂因已改成關帝廟和書院,另給董家渡一塊土地作為補償,至鹹豐十一年(1861年)始歸還。同治元年(1862年)另建關帝廟,敬業書院也遷出另建,敬一堂遂恢複。

故人故居故事|“聚石鑿池,構亭藝竹”——世春堂

上海敬業書院校徽

時間流轉,經過翻新修整後的世春堂現已成為豫園街道社群文化活動中心的一部分。堂内常年開設“豫園講壇”、“豫園書場”等公益活動,同時還作為文化展廳及書場,舉辦書畫展、手工藝品展、攝影展、社群教育成果展等,歲月流逝的優秀建築,它在上海的老城廂裡依舊散發着别樣的光彩。

記者 / 高磊

編輯 / 張姗

資料 / 上海市收藏協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