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精講:無私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是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語譯]

自古至今,天還是這個天,地還是這個地。天地是以能長且久的緣故,乃因它不自營其生,是以才能長生。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是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腦後,但是他的收獲卻遠超出他的本意。這還不是因為他遇事無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偉大嗎?

《老子》精講:無私

1

道無私:無為的另一個成因

少知問太公調說:“什麼叫做丘裡的言論?”

太公調說:“丘裡,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個風俗的機關。它聚合了許多不同的成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為許多不同。就好像以馬的各部分來認馬一樣,分散的馬隻是個體的一部分,不能稱為馬。所謂的馬,是聚集了身體各部形成的軀體而言。

是以山丘是聚積小的才變成高大,江河是彙集了許多小溪才成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偉人并合了四面八方所緻。了解這個道理,外便不會堅持成見,内更不會摒棄有道的本性。

四時有不同的季節,天不偏私去改變它,是以才能完成一個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國君不偏愛哪一人,是以國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銜,不是百官所賜,是以德性才能具備;萬物有不同的條理,因為無私,是以大道才沒有稱謂;沒有稱謂,是以能無為,能無為也就無所不為了。

時序有終始,世情有變化,禍福有循環,它們都各自追尋自己的目标。如果勉強改變它們的本性,隻會導緻雙方迷失正道,對萬物并沒有什麼好處可言。

道就好像大澤一樣,各種木材由此而長,再以大山為例,木、石不同卻聚集一處,合于一堂。這就叫做丘裡的言論。”(《莊子》雜篇第二十五章《則陽》)

《老子》精講:無私

2

天無私覆、聖人無私

天地包容,承載萬物,沒有絲毫的私心。(《莊子》内篇第五章《大宗師》)

莊子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啊!君子不抛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态度去做,便稱為'天’;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稱做'德’;夫妻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視不同的萬物為同體,稱為'大’;行為沒有形迹,叫做'寬’;具備所有事物的不同點,便稱為'富’。

是以,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順序便是有'條理’;綱紀既行便有'力’;順應大道,則有'備’;不因外物而動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這十種道理,其心便能包容萬物而無所遺漏。到時,他甯願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寶藏在大海裡,也不會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會再苦心求取富貴,更不喜歡長壽,不哀傷夭折,不以顯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憂,不把世俗的财利占為己有,不認為君臨天下是自己的榮耀。因為,當他忘掉物我的分别,與萬物同歸子一時,生死榮辱對他而言便沒什麼不同了。”(《莊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關于“有己”的思想,請看第十三章的說明。

(摘自:林語堂《老子的智慧》,第29-31頁。)

按:本平台為純粹公益學術平台,本平台所刊登之文章多為原創,所刊發内容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凡本平台所轉載内容均注明出處。此外,本平台拒絕任何人予以本平台任何形式捐贈。

《老子》精講:無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