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養兒子,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年前,全家去吃火鍋。
吃到一半,我舍不得離開在紅湯中翻騰的毛肚,”訓示“米粒速度去給我再調一碗油碟來,結果毛肚吃了大半盤,他還沒有回來。
我起身想去找他,剛站起來就在喧嚣的人群裡,一眼看見了他。
然後,想奪門而出。
此刻,米粒站在一排火鍋店員工旁邊,手舉燈牌,聲嘶力竭地對着吃火鍋的一家人喊道:
“和所有的煩惱說拜拜,和所有的歡樂說嗨嗨,親愛的,親愛的,生日快樂。”

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加入的?
我隻看見過生日的一家人,正不知所措地、僵直地坐着,遠遠看上去,就像石化了一樣。
我都替他們尬得腳指頭在摳地了,但我更怕米粒看見我,喊我過去唱歌,慌忙坐下,深埋着頭。
默契地和米粒爸,頭碰頭對視一眼,眼神裡都是恐懼:
太可怕了,難道腦袋被門夾過了?
等過生日的喧嘩散出,米粒滿頭大汗,哼着小曲回來了,我倆才敢擡頭。
他給我抱回來了一大袋零食,很自豪地問:我看見他唱歌沒?他剛幹了一件大好事,這是火鍋店的服務員叔叔對他的感謝。
接着他一邊吃肥牛、一邊問我:“為什麼我們家人不來這裡過生日,下次來吧,太有意思了,又有歌舞又有禮物。”
米粒爸問:“你為什麼要跟着一起唱歌,是遇到熟人了嗎?”
他意猶未盡:“舉牌子的服務員叔叔喊我的。”
“哈??你在火鍋店都有熟人了?”
“我不認識,是他說,會唱的朋友可以一起來,一起祝福她,我一聽,就出去了。“
.......
米粒爸無語哽咽。
這時,過生日的阿姨給米粒送了一塊蛋糕,感謝他的祝福。
我和對方寒暄兩句感謝,人家要迅速離開之際,米粒又開口了:”阿姨,你的蛋糕上寫着寫稿靈感無窮?你也是個作家嗎?“
送蛋糕的阿姨頓住了,喃喃說:”隻是我的工作是寫稿而已~“
米粒一聽,驚喜地指着我大聲地說:”我媽也是個作家!太巧了,你倆認識嗎?“
我和蛋糕阿姨默默對視一眼,尴尬地迅速挪開眼睛,眼裡都寫着:啊,不認識。
我從胸腔發出幹澀的幾聲笑聲:”哈~哈~下次有機會再聊。“
話音剛落,蛋糕阿姨一路小跑,光速“遁走”了。
為了避免再見面的尴尬,我去小料台取香菜都甯願繞個大圈,也不想路過蛋糕阿姨那桌。
走的時候,米粒又大聲地跟所有和他問好的服務員叔叔、阿姨們輪番再見,場子一瞬被炒的很熱。
在他眼裡,隻要敢開口,咔咔都是朋友。
我跟米粒爸都不算社恐,但也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社會人,沒想到生出來的兒子,居然是個社交狂魔。
從小他話還沒說利索時,就開始跟人瞎聊。
最愛問路。
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小貓小狗,隻能要出聲的,他就能過去問一問,無門檻式交友。
不知道路怎麼走沒關系,知道他叫米粒就行了。
在問路這件事上,他就沒怵過白眼,去肯德基問麥當勞怎麼走?去海底撈問呷哺呷哺怎麼走?
在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廳幫自己、幫家人借廁所;在樂高、商場打聽貨号去網上搜便宜的......
這種需要在陌生場合、和陌生人付出勇氣交流的事,他跟擰開瓶蓋喝水一樣自在。
跟個不講武德的海王一樣。
在自己家、走親訪友,他更是随時“待命”。
我最怕突然有音樂響起,他一定會走到房間的c位,開始尬舞,拉都拉不住。
跳得有多爛不說,笑的人越多,他跳得越歡騰,這個随樂起舞的“病”,直到上國小二年級才自愈。
當年,我每每都陷入深度困擾中,這麼熱情似火到底是随了誰?他不會有讨好型人格吧?
沒兩天,又發現他摳門到忘我,讨好型人格也總不能分為:消費性讨好型人格、非消費性讨好型人格吧?
感覺他也有些算不上。
後來,我又緊張到去檢查過他是否有多動症。
但發現他跟陌生人聊天能聊20分鐘以上,極其專注,這個多動症也不攻自破了。
再後來,又擔心過他是不是外向社恐。
就是那種看起來在社交上風生水起,其實不過是害怕冷場、尴尬、被拒絕的表象。
可是,我忍不住隐隐自問:我的兒子有這種智商和覺悟嗎?
每次問路和借廁所被人拒絕後,他會臉紅、會面子上挂不住,但從不生氣,也沒有多放在心上,甚至還想去下一家,或者等等換個人再問。
幾分鐘後,這件事就被他徹底地忘了,他是真不怕被拒絕。
連當班長這種事,他能持續老師問一學期。
(具體的故事在這裡:太刺激了!我兒子靠“磨”,當上班長)
是以,持續觀察了這幾年,我隻能認命,米粒應該隻是單純的愛熱鬧、愛這個陌生的世界吧。
因為上輩子,他可能是個聾啞人。
說實話,我和米粒爸都不太喜歡應酬。
有時候甯願待在家裡,也不想出門,旅行也更喜歡一家三口安安靜靜地玩。
米粒對此非常不解:出門玩,人越多越好玩啊。
我隻能告訴他:人多的話,由于每個人的愛好、習慣不同,大家都需要去照顧一下對方,這樣會很累。
米粒一直似懂非懂。
暑假,小區的一個媽媽牽頭,組織了媽媽+孩子的8組組合去歡樂谷。
從頭到尾,米粒一直在跟我喊話:“媽媽,你累不累?不用去照顧我或者任何人,有事喊我。”
剛開始,我隻能紅着臉跟所有人解釋,到最後我已經不想說什麼了。
哪怕我想單獨去上廁所,他也會沖過來:“媽媽,你不要去照顧任何人,我來。”
我快被他煩暈了。
坐在石階上,看孩子們打水仗時,媽媽們都笑着說,米粒真是一個小皮襖。
正聊着,一個小姐姐路過,她穿着一件印有紅櫻桃的衣服,我随口一說:“看,這件衣服真好看,不知道哪裡買的?”
不知道這話怎麼被米粒聽到了。
說這時那時快,他一個箭步,閃電一樣沖過去,攔在那個小姑娘面前:
“請問您的衣服在哪裡買的?我媽媽覺得很好看,她想買。”
一句話說得小姐姐花枝亂顫,笑嘻嘻地跟他聊了半天。
看着兒子跟小姐姐侃侃而談,還勸人家去網上買更便宜,我衷心地希望他長大之後,還能擁有這份逗笑小姐姐的能力。
媽媽笑作一團,我非常淡定,這才哪到哪,把米粒送你們養幾天,你們就知道怕了,皮襖也兜風。
記得,曾經我和米粒一起看書時,告訴過他:在《哈佛商業評論》裡寫道,一個優質的社交圈隻要12-18個人就足夠了。
也就是說:我們大人其實不需要去認識那麼多的朋友,最好的朋友隻要18個就夠了。
當然,你現在是交朋友的階段,你交多少個都行,長大後,你就會慢慢地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了。
可惜,米粒隻聽到前半句。
去歡樂谷的當天晚上,大家找了一個很熱鬧的親子餐廳吃飯。
我去洗手間時,有服務員過來張羅:親子合作玩一個遊戲,就送一個大果盤。
米粒第一個舉手報名。
等我回到餐桌前,莫名其妙被服務員帶到了遊戲台,米粒正在台上等我。
這個遊戲就叫”交朋友“。
完全陌生的幾個家庭,互相介紹自己,然後再表演一個節目送對方,最可怕是,上台的家庭要輪番介紹和表演。
同去的8個媽媽中,隻有我孤零零站在台上,旁邊全是2、3歲的小豆包和他們的媽媽,我和米粒顯得格格不入。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家對我的同情。
滿心”創傷“地回到座位後,小昆媽媽一臉抱歉地說,他制止了米粒,但是沒按住,他自己沖上去的,還說:”我媽媽需要交朋友!“
真的太難了。
有個社交牛*症的兒子,時不常被逼着和他一起感受“C位式的存在感”,真的非常難熬。
我相信,這7位老母親,應該不再羨慕我了,經曆過才懂。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